ID: 21720583

【项目式学习】《孟子》三章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课件+教案

日期:2024-11-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793169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者多,课件,者寡,失道,得道,项目
    助你轻松驾驭每一堂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3、正确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与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与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报道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国名党自认为西部据点防守是最强、坚不可摧的,但我西路军顺利攻破了敌人的封锁,取得了胜利,请问原因是什么?我们将通过本课的学习,找到其答案! 任务一:走进经典 教师介绍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作品简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及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任务二:解读经典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翻译句子,疏通文意。 任务三:解读经典 1.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这一观点的? 本文列举了两个有关战争的事例。 其一:攻城失利一事 其二:守城失利一事 3. 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 封疆之界不足以域民,山溪之险不足以固国,兵革之利不足以威天下,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能凭借这些客观条件上的优势,最关键的是需要“人和”。 4. 一个国家怎样才能获得“人和”? 一个国家若能做到“得道”,即“实施仁政”,便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如果帮助它的人多到极点,天下人就都归顺于它,这就是“人和”的最佳状态。反之,若是“失道”,不实施仁政,最终会导致众叛亲离。 5. 一个拥有“人和”的国家会有怎样的优势呢?文中是如何阐述的?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也就是战无不胜。由此可见,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其他的客观条件,而是“人和”。实施仁政,就可以得到人和,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 6. 作者从两方面阐述了文章的观点后,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 首先,这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这一观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小结提升: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进攻的一方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的论点,再从防守的一方举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最后得出治国的道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拓展延伸:“人和”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同样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