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23057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2课时)课件(36张,内嵌视频)-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高二地理

日期:2025-02-16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872171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视频,高二,必修,选择性,2019,人教
  • cover
(课件网) 第二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2课时 外力作用 2019 新课标人教版 课 标 要 求 教 学 目 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结合图像、视频识别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推断其形成的地理环境; 2、识别野外典型的外力作用地貌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内力作用 目录 CONTENTS 外力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外力作用 外力 作用 生 物 冰 川 风 流 水 1.能量来源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力:风、流水、冰川、海浪等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风化、侵蚀的产物搬运并堆积起来 2.表现形式 概念: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破碎崩解(物理分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分类: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风化作用分为三大类型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3.风化作用 温差风化:由于温度的变化,岩石反复膨胀和收缩,使岩石崩解 物理风化:是岩石在温度、冻融、水、风和重力等物理机械作用下崩解,破碎成大小不一的碎屑和颗粒的过程,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较常见。 冻融作用: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也成为冰劈风化。 分布地区———普遍,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贵州一石崖能产蛋 崖壁上有百个“石蛋” 30年掉落一次。 化学风化:岩石在水的参与下,发生氧化还原、溶解、水合与脱水、水解、碳酸化等作用。因化学反应而使岩石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在高温湿润地区(易发生化学反应),化学风化较强,常见于低纬、湿润、生物繁盛区。 丹霞地貌-岩石中含铁矿物受到水和化学风化作用,氧化成红褐色的氧化铁 喀斯特地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气结合成碳酸,能溶蚀石灰岩 岩石中含铁的矿物受到水和化学风化空气作用,氧化成红褐色的氧化铁。 蜂窝岩,美国肯尼迪山脉国家公园,由风化作用形成 根劈作用: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壁产生挤压,使岩石裂隙扩大,从而引起岩石破坏。 生物风化:生物对岩石、矿物产生机械和化学的破坏作用,常见于植被茂密的地方。 地衣分泌地衣酸 穴居动物 黄山迎客松 类型 作用因素 风化过程 物理风化 温度、水(冰) 热胀冷缩、冻融交替 化学风化 氧气、二氧化碳、水 化学分解,产生新物质 生物风化 植物根系、动物活动 改变岩石状态与成分 物理风化 干热气候区(昼夜温差大) 化学风化 湿热气候区 生物风化 有植被的地区 三种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影响 产生的松散物质(风化物/壳)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了条件。 物理风化:干旱地区、高山高纬地区 化学风化:暖湿地区 生物风化:暖湿地区 ———弱———风化壳薄 ———强———风化壳厚 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吗? 不是。 风化作用是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或者分解的一种破坏作用,与风无关; 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思考 海浪侵蚀 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冰川侵蚀 4.侵蚀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 ① 风力侵蚀 4.侵蚀作用 风蚀蘑菇 风蚀柱 风蚀城堡 风蚀洼地 (敦煌月牙泉) 类型 分布地区 形式 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 干旱、 半干旱地区 风力吹蚀、 风沙磨蚀 风蚀柱、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风蚀洼地等 “风蚀蘑菇”: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孤立突起的岩石下部岩性较软 ,风及携带的沙粒冲击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