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平 州 王 欲 受 城 字词积累 掌握字音字形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划分节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划分节奏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 走近作者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 高峻的峨眉山头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依依不舍地去往渝州。 写景 叙事、抒情 本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词赏析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 走近作者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宫廷歌唱家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江南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邸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 背景资料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互文 当年我经常在岐王府里和崔九的堂前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时节再次遇见了你。 阴历三月 这首诗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之情;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诗词赏析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例如: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朝时的明月和汉朝时的关塞”的意思。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翻译成: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 拓展延伸 岑参(公元715—770年),唐朝边塞诗人。 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天宝三年(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 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者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 走近作者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背景资料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用典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但是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时应该正在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阴历九月九日在军营思念故乡长安 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