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1、先秦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3、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 【课程标准】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概念解析 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至上”、“国权至上”的法治。 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 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统治者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2)西周: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敬天保民"的思想 1.先秦时期的德治 宗法制是西周的根本制度,一方面是国家结构中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宗法制度下的尊卑长幼关系。从国家观念和家族观念两方面,把统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天下一家,休戚相关,生死与共。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尚书·蔡仲之命》 2.先秦时期的法治 (1)夏商周时期: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2)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 《左传》记载“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意为法律如果不公布的话,它的威力是无穷尽的。 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刑书刻在竹简上,由贵族掌握施行。贵族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解释。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统治恐怖和神秘。 “刑不上大夫”,西周法律有明显的阶级性质。据《周礼小司寇》,贵族犯罪可受特殊处理,大夫犯了罪,如在五刑范围之内,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加以捆绑羁押,而令其自己请罪;如属于重大犯罪,也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施以死刑,而令其跪拜自裁。 子产“铸刑书”限制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叔向不愿丧失贵族阶级生杀予夺的特权,所以反对子产“铸刑书”,认为公布刑法违反“礼治”。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2)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 学派 治国思想 治国手段 理论来源 儒家 法家 孔子:①为政以德; 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①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②民贵君轻 主张德治,通过道德教化民众。 仁和礼的手段 人性善 韩非: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法和刑的手段 人性恶 商鞅: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極(jí)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 ) 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 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 C.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 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子产在郑国铸刑书,临终前对他的继任者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 A.子产主张德政,宣扬儒家思想 B.子产治国理念违背时代潮流 C.子产主张严刑峻法 D.子产最早提出了民本思想 C C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出现律令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