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5梅岭三章 陈毅 学习目标 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概括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评析“设问、借代、用典”等多种手法对表现作者大无畏精神的作用。 字词积累 丛莽( ) 旌旗 ( ) 阎罗( ) 悬 ( ) 应有( ) 当纸钱( ) mǎng jīng yán xuán yīng dāng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作者简介 一九三六年四月,他到梅山地区检查工作。十月,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岭遇上险情,马上转回梅山。回到梅山时遇上敌人搜山,他便暂时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纵火烧山,但天下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围山搜捕一直到天黑才伪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当时陈毅同志用刀在陡坡上开出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平地,躺在那里休息。后来敌人从叛徒口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再次搜山,一直围搜“二十余日”才“解围”。 这三首带有绝笔性质的诗就是在“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陈毅同志当时从容、镇定;诗“留衣底”,又说明陈毅同志当时是准备把它作为遗言留给党和人民的。 写作背景 诗歌赏析 小序: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虑不得脱:估计不能脱险 衣底:衣服最里面 旋围解:不久围困被解除了。这段小序是作者后来补记的。旋,不久,随即。 一九三六年冬天,梅山被包围。我受伤病重潜伏在丛生的草木间二十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写了三首诗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被解除了。 诗前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写作背景及缘由。 小序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和精神? 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以及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一章(回首征程)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断头今日:倒装,强调身处必死的险恶处境。 意如何:心里想些什么呢? 译文:今天我将上断头台,心里想些什么呢?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事业。 此句写现实,实写,回首征程。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总领全篇,奠定了本诗慷慨悲壮的情感基调。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译文:这次(如果我死了),就去阴间招集牺牲的同志,用十万大军消灭凶恶残暴的敌人。 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借代军士、部队。 阎罗:即阎罗王,掌管“阴间”的神。比喻(借喻)反动派。 此句写想象,至死不渝,战斗到底。 “招”,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召集起来。有声势,有号召力。 “斩”,写出了广大士兵和作者一样,与反对派斗争到底。有力量,有气势,沉着痛快。 “招”和“斩”写得好,好在哪里?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第二章(勉励战友)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烽烟”原指古代边境用来报警的烟火。这里是借代战争。 译文:南方已经打了十年仗了,我死后头颅要挂在城门上。 此句写现实,实写。壮志未酬,死难瞑目。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烽烟”。借代,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革命征程的艰辛。 “此头须向国门悬”。用典,抒写了诗人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译文:那些幸存的同志们要多多努力,用胜利的消息来告慰我。 此句写想象,虚写。坚信革命必胜。 “须”表达诗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