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4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学习任务一 单文阅读与鉴赏 学习任务二 群文整合,拓展阅读 学习任务三 表达与交流 学习任务一 单文阅读与鉴赏 【任务目标】 1.阅读文章,感怀作者笔下的美景。 2.关注景物描写,分析作者写景的技巧,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品味散文独特的语言美:从用词、句式等方面入手,对精彩语段进行赏析。 学习任务一 【走近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 日本等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1年开始从 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 学团体———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 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学习任务一 故都的秋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他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郁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郁达夫自选集》等。 学习任务一 【追溯背景】 郁达夫第一次到北京还是在他1913年去日本留学之前。1922年,郁达夫从日本毕业回国。不久就不得不为了生计应聘到北大讲授会计学,度过了一年多孤独而苦闷的生活。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参加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受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在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他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寂寥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郁达夫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8月,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学习任务一 【文体知识】 散 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样式。大体上分成三类:叙事散文、说理散文、写景散文。 散文特点有:①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②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实而虚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③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学习任务一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一椽( ) 驯鸽( ) 潜意识( ) 平仄( ) 歧韵( ) 颓废( ) 廿四桥( ) 馍馍( ) 鲈鱼( ) qí Niàn qián xùn dùn zhè · · · · · · 学习任务一 · · · tuí zè chuán mó lú · · 2.认清字形 喇 学习任务一 (1) (2) (3) (4) 嗽 漱 寞 漠 嘶 撕 厮 萧 箫 3.根据词义,补充词语 (1) :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畏路途遥远。 (2) :形容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3) :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4) :多表示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不远千里 混混沌沌 学习任务一 一叶知秋 不能自已 4.词语辨析 (1)颓废·颓败 颓废 学习任务一 相同 都有破败消沉的意思。 不同 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侧重于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