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45418

24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

日期:2024-11-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7次 大小:103978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穿井得一人 24 寓言四则 第二课时 以讹传讹 以讹传讹:把本来不正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又不正确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1.了解与《吕氏春秋》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国人、道、闻”等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故事内容(重点)。 3.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故事的寓意;个性化解读文章,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难点)。 观视频,知作者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撰的。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全书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gài)汲(jí),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任务一:正音朗读,整体感知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打水浇田 待,等到 挖井 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任务二:疏通文意 理清结构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听到 讲述 知道、听说 译文: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派 向 应答,回答 劳力 在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1.各用一句话概括寓言的内容。 (提示: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①丁氏挖井节约了劳动力。 ②丁氏挖井被人认为挖到了一个人。 ③国都的人认为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④宋国的国君查明了丁氏并没有挖到人。 ⑤丁氏解释自己并没有挖到人,而是得到了一个劳力。 2.再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起因 (第1、2句) 误传 真相 (第3、4句) (第5句) 宋国姓丁的人家将因打井而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问真相。 收束全文,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任务三:演故事,明谣言 据图片提示,梳理并演绎这个故事。看谁演得最生动? 活动要求: 1.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分别扮演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宋君; 2.为人物设计动作、神态,增加表演生动性; 3.扮演国人和宋君的同学需要发挥想象力,自主设计语言。 1.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 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劳动力,话语表述不清,导致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由此可见宋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宋君是一个重视事情真相,对谣传不轻信的人。 3.假设宋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家中多了一个人手”,表述不清。 ②闻而传之者:对事实未经调查就开始传播,道听途说。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越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