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45828

16.1《赤壁赋》课件(共4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2-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165035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6.1,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苏 轼 赋 文体知识 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盛行于汉魏六朝时期,讲究韵律、铺陈、文采、用典;多采用主客问答式。 解 题 “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 内容 “铺采摛文”,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赋将散文章法与诗歌韵律合二为一,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铺陈事理、保存诗意。 形式 壹·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者简介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的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了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作诗的由来和词中典故的出处。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黄州后,他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 公元1082年,他又来到赤鼻矶,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后又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矶),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贰·初读体会 读文正音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rén xū zhào niǎo hè lí qiǎo liáo zhú lú jīng shī shuò qiáo piān páo fú yóu zàng jí jiè 乐 悲 喜 整体感知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夜游赤壁,触景生情,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于是饮酒乐甚” “苏子愀然” “客喜而笑” 叁·深度探究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 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 于东山之上,徘徊 于斗牛之间。 起 农历十六日。既,过了。 一会儿 通“嘱”,劝酒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一会儿,明月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徘徊。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互文 第一段 状后 状后 状后 古:斗宿、牛宿,星宿名 今:一种游戏方式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指小船 太空 放任 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漂到它所到的地方,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多么浩渺啊!就如同凌空驾风而行,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多么飘逸啊!如脱离尘世,超然独立,升入仙境。 驾 横贯,此处引申为笼罩。 动词,往,去 指广阔的江面 同“凭”,乘 脱离人世,独自生活。 定后 第一段 古:白茫茫的水汽 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越过 飞升成仙 古:旷远的样子 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adj词尾, …的样子 到 文学常识 公元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