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美版三上 找果子的小刺猬 --泥塑小动物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美版三年级上册“找果子的小刺猬”的延伸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搓、捏、压、团、垒、接等不同操作方法,学生在水滴形动物造型基础上尝试用基本方法创作一个立体的泥塑小动物,是一堂泥塑造型创作课。通过欣赏中国民间传统和现代泥塑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泥塑作品的造型、色彩及物象特点,启发学生去探究、学习捕捉简单造型及其主要特征,学习基本的小型泥塑制作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爱听关于小动物的故事,爱看关于小动物的书籍。本课要求学生利用陶泥制作可爱的小动物,做成形象生动的立体动物造型。 本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具备较强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但在手工制作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教学目标】 1.了解泥塑小动物的先后顺序,分析小动物的形体特征,会灵活运用基本技法塑简单的小动物。 2.经历观察分析形体特征、选择技法、尝试制作等过程,掌握塑简单小动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制作前设计的良好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3.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之情,体验泥塑的乐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以小老虎为例,探究泥塑小动物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找准动物特征并能确定塑型顺序。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猜谜导入,视觉欣赏 1.游戏(动物园里有什么?)导入,玩一玩,引出今天的研究对象———动物。 2.同学们对动画片一定不陌生,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提问:你们看了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观看泥塑动画后,我感受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我喜欢看泥巴被塑造成各种形状,像动物、人物,甚至是想象中的奇幻世界。这让我觉得很神奇,因为泥巴本来是软软的,但是经过艺术家的手,它们变得生动起来。我也学会了用泥巴做一些简单的形状,虽然不像专业的艺术家做得那么好,但是也很好玩! 教师小结:到底什么是泥塑?就是用陶泥来捏塑造型。 3.欣赏秦俑、汉俑图片,引出制陶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我国制陶大约始于新石器时代。 发展:早期的陶器以生活用品(饮器、食器、炊器、盛贮器等)为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及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制陶逐步向美化生活环境的观赏性、装饰性泥塑艺术方向发展。 在古代的泥塑作品中,老师发现了一些特别的作品,我们一起去看看。 4.学生欣赏新石器时代的泥塑动物,初步归纳造型方法:造型简化、五官简化。 5.教师引出课题“泥塑小动物”。 学习任务二:探究泥塑小动物的方法 1.观察记录表:每组一张泥塑小动物的观察记录表,学生分别从动物名称、外形特点、技法表现来观察,用最简单的词或图概括。每组选出一名写字好的学生做记录,一名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汇报,大家共同努力完成记录表。 学生观察,和小组同学说一说泥塑动物的特点。 2.分组汇报泥塑动物的特点和技法。 小组一:这只泥塑小动物是一只小狗。它有两只大大的眼睛,还有一条短短的尾巴。艺术家使用了捏、搓、拉等技法来塑造小狗的各个部位,让它看起来很生动。 小组二:我们观察的泥塑小动物是一只小马。它有两只尖尖的耳朵,一个小巧的鼻子。艺术家使用了压、捏、团等技法表现了小马的灵活性和舒展感。尖尖的耳朵和小巧的鼻子强化了小马的可爱程度,使其看起来更加迷人。 小组三:我们观察的泥塑小动物是一只小兔子。它有一对长长的耳朵,一个球形的头。我们发现,艺术家使用了挤、捏、刻等技法,让小兔子看起来活泼可爱。 小组四:我们观察的泥塑小动物是一只小猴子。它有一对灵巧的手臂。艺术家使用了捏、塑、挤等技法,让小猴子的形态栩栩如生。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泥塑小动物身体是椭圆的,显得很可爱,身上有花纹,底面是平的,可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