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选择题 1.人体正常体温大约是( ) A.0℃ B.35℃ C.37℃ D.100℃ 2.在今年月,全国多地普遍降大雪,人们发现融雪时气温下降,这是因为雪( ) A.熔化放热 B.凝固吸热 C.凝固放热 D.熔化吸热 3.晋侯鸟尊是中国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如图所示)。制作鸟尊等青铜器时,先用泥土制成“内范“,在其外部涂适当厚度的蜡,将蜡雕刻成所需形状,称之为“模“,然后在“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范“。通过加热使蜡液流出形成空腔(模具),在空腔中倒入青铜液,待青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和“内范“,就得到与“模“一样的青铜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将蜡加热到液态是熔化过程,会放出热量 B.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 C.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华过程,需吸收热量 D.青铜和蜡熔化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4.缺水地区的冬季,当地有些居民靠取冰雪来获得生活用水。如图所示,是将一定质量的冰雪,从-20℃加热到变成液态的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不考虑水中有杂质产生的影响),下列对图像分析正确的是( ) A.冰的熔点是0℃,熔化是放热的过程 B.从图象可以得到,冰是非晶体 C.图像中的BC段,物质是以液态方式存在 D.冰熔化过程中吸热且温度不变 5.如图所示,图A是研究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图B是海波和蜂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通过水对试管加热,不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加热更快 B.甲在4~8min时间段不吸热 C.甲有固定的熔点,乙没有固定的熔点 D.甲是蜂蜡,乙是海波 6.下列做法,能够减慢水分蒸发的是( ) A.蔬菜装入保鲜袋 B.粮食晒在阳光下 C.湿衣服晾在通风处 D.水果放在冰箱里 7.戴口罩、测体温、亮码通行是市民出入公共场所的“标配“。然而戴口罩对戴眼镜的同学却产生了困扰,那就是戴上口罩后,眼镜上产生水雾,使眼镜模糊。水雾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8.小轿车驾驶室内装有冷暖空调,可使驾驶室内冬暖夏凉,但是在使用空调过程中常易造成前方玻璃模糊,影响视线,对此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夏天,玻璃模糊属于汽化现象 B.冬天,玻璃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C.夏天,要使玻璃清晰,驾驶员用干抹布在驾驶室内擦拭即可 D.冬天,要使玻璃清晰,驾驶员可用雨刮器擦拭室外玻璃即可 9.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如“霜降有霜,米谷满仓“。其中霜的形成过程对应的物态变化属于( ) A.凝固 B.升华 C.凝华 D.汽化 1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许多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中的有关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雨的形成是液化,需要吸热 B.“独钓寒江雪“———雪的形成是熔化,需要放热 C.“踏雾乘同归“———雾的形成是汽化,需要吸热 D.“疑是地上霜“———霜的形成是凝华,需要放热 11.大量中华诗词蕴含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的“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中的“雪“是水凝华形成的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的“冰“是雪熔化形成的 12.如图所示,对下列情境中所描述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二、填空题 13.一支读数是37.2℃的体温计,不经过甩,先后测甲、乙、丙、丁四人的体温,他们的真实体温分别是35.9℃、36.4℃、37.6℃、38.8℃,经测量温度计的读数:甲的读数是 ,丙的读数是 ,丁的读数是 。 14.冻干冰糖葫芦是先利用冻干机把山楂速冻,使其含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