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https://preview.21cnjy.com/f2/2024/11/14/14c63c84284a8c12bdfd0727f256cb04.png)
教学设计 课题 品民生之味 展劳动之美 ———《芣苢》《插秧歌》研读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芣苢》《插秧歌》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两篇课文,单元导语明确了《芣苢》《插秧歌》这两首古诗的主题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热爱劳动,主旨是“歌咏劳动的美好与快乐”。“学习提示”明确了《芣苢》《插秧歌》的学习目标是,从中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动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明确了学习这两首劳动的古诗的学习方法是,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走进诗歌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感情,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 《芣苢》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以一系列动词的变换,彰显古诗的艺术魅力;《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作场景,表现农家生活,富于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学过《蒹葭》《关雎》,对《诗经》的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对古诗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因此在学习本课时,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再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劳动场景,领会劳动之乐,体会劳动之美。交流讨论,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承与发展劳动精神。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结合注释,说出诗歌大意及蕴含的劳动者的情感。(语言建构与运用) 2.通过课堂练笔,展开想象、联想,描绘劳动场景,领会劳动之乐,体会劳动之美。(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3.通过交流讨论,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承与发展劳动精神。(文化传承与理解) 重难点 1.能准确朗诵诗歌,把握节奏,说出诗歌大意及蕴含的劳动者的情感。 2.通过学生展示,写出诗歌中的劳动场景。 3.通过分享展示,说出自己对劳动的认识。 教学评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吟诵解说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巩义中学文体艺术节相关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劳动之歌”展厅的一角,取用了《芣苢》和《插秧歌》两首古诗作为展览的题材。 1.假设,你是“劳动之歌”展厅的解说员,请为参观者有感情地朗诵所要展示的诗歌。 2.花式朗读大挑战 《芣苢》:女生前一句,男生后一句。并尝试手打节拍的方式诵读,体会《诗经》的语言特点。 《插秧歌》:尝试改变声音轻重、节奏快慢,并加入敲击节拍的律动形式诵读,还原劳动场景。 3.作为解说员,请为大家简要说说这两首诗歌的内容及蕴含的劳动者的情感。 学生活动 1.学生个读、展读《芣苢》《插秧歌》 学生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芣苢》 学生手打节拍读《芣苢》 学生用笔敲击节拍读《插秧歌》 学生归纳《芣苢》《插秧歌》的语言特点 学生评价、补充 2.学生解说《芣苢》大意及蕴含的劳动者的情感 学生评价、补充 学生解说《插秧歌》大意及蕴含的劳动者的情感 学生评价、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音频配乐让学生在劳动的情境中朗读《芣苢》《插秧歌》两首描写劳动的诗歌,诵读是诗歌的一半生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A4数字教育资源管理1-3)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节奏,体会这两首诗歌的语言特点,读懂诗歌大意及其中蕴含的的劳动者的情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展示,学生评价等学生活动,调动学生主体积极参与。 环节二: 涵咏品味 教师活动 1.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诗歌中有令人向往的劳动画面,作为解说员的你最欣赏哪几句呢?运用想象和联想,用一段文字将其描述出来。 提示: ①紧密结合诗歌中的相关描写:比如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劳动的氛围、环境等; ②充分借鉴“学习提示”(课本P54)中相关内容; ③描绘场景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