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4课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年),字玉阶,四川省仪陇县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学实的叙述中穿插议论、抒情的写法。 (4)感受文中平实质朴的语言,领会作者所抒发的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 创作背景 朱德的母亲于1944年逝世。 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这篇文章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题为《母亲的回忆》。这个题目容易引起歧义。于是,1984年秋季,将此文题目改为“回忆我的母亲”。 文体常识 这是一篇回忆录,那么什么叫回忆录呢? 回忆录主要是记叙文体裁,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回忆录就是回忆自己或者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的文章。这类文章取材范围广泛,可以写历史事件、人物片断,也可以写日常生活;可以写人为主,也可以记事为主。回忆录的写法比较灵活,因回忆的内容、题材和对象的不同,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写作这类文章,一般要求选材典型,叙事真实,感情真挚,语言简明平实。 初读课文 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圈点和旁批,体会作者的情感。 检查预习 佃农 韶关 私塾 祖籍 溺死 劳碌 艰苦 榨油 妯娌 周济 衙门 差役 外甥 不辍 词语解释 东挪西借:到处挪借款项。 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2~15):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16、17):卒章显志,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无限怀念之情。 研读课文 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交代写此文的缘由:“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点明此文的感情基调:“我爱我母亲”。 点明全文的叙事线索:“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引出对母亲一生事迹的回忆。 研读课文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可以分为几层?概括层意。 第一层(2~7):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在家境贫困时母亲所表现出的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品质。 第二层(8~13):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朴素的阶级觉悟,在“我”求学和革命道路上的付出,并介绍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第三层(14、15):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研读课文 第一层记述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第2、3自然段: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 第4、5自然段:“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 第6自然段: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 第7自然段: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研读课文 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家人积极配合、齐心协力的场景。 研读课文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