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九上古诗词复习 爱国忧民类 CHAPTER ONE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写作背景】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韩愈上书劝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被贬途中。 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早晨上奏。 这里指皇帝。 运用对比,“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九重天”,可知君心难测;“路八千”,可谓行程遥远,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诗人坦陈心志,不辞衰老、不惜残年,足见诗人忧国忧民、一片忠心。 指皇帝。 有害的事,指迎奉佛骨之事。 岂肯,哪能。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借“云横秦岭”“雪拥蓝关”的自然景象表述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着上奏后付出的惨痛代价。这两句一顾一瞻,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应该有所打算。 照应诗题,诗人借死明志,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沉痛而又凄凉。 【主旨】写诗人忠而受贬,毫不吝惜残余的生命,表现了老而弥坚的耿耿忠心,将思家念国的忠贞和英雄失路的悲怨交织在一起,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 羁旅思乡类 CHAPTER ONE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文学文化常识】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被称为“诗圣”,其诗历来享有“诗史”之称。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防驻军的鼓声。 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通过所见所闻描绘出边塞荒凉的景象,渲染悲凉的气氛。题目中是“月夜”,却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使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融情于景,在客观实景中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诗人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更亮,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何况,况且。 情感:上句说弟兄离散,透露出诗人深沉的忧虑;下句写家也不存在了,家人的生死更是难料,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情感: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寄寓了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 诗人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 温庭筠(约801—866)唐代诗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