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掌握本文重点实词词义 把握文章对话体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联系生活,品析士之精神的内涵。 学习目标 故 事 背 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提出以五百里地换取安陵,其实就是想吞并安陵。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故事就此展开...... 自读课文,明确字音 步骤: 1.听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关注文中对话,小组分角色朗读,注意揣摩人物语气。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 因 使 唐雎使于秦。 任务活动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自由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交换 用 表祈使语气 施与恩惠 不 于是 派遣 出使 派遣 虽然如此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安陵君说:“大王施与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遣唐雎到秦国出使。 用一句话概括第1段的内容。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 (1)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一向以强凌弱的秦王以大易小,这让人觉得很反常。 (2)“出小饵而钓大鱼”是秦国国君的老伎俩。秦惠文王(许商於六百里地给楚怀王以促齐楚断交)、秦昭王(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和氏璧)都曾使用过这个伎俩。 知识链接 公元前312年,秦国谎称割让六百里地换取楚怀王与齐国断交,事后却说只是答应给楚国六里地; 公元前283年,秦国谎称以十五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君臣识破其诈,蔺相如使秦而完璧归赵。 由此可见,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只是让安陵君让出底盘的措辞。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听从 况且 使动,使…灭亡 凭借 把 在意。错,同“措”,安置 为什么呢? 增广,扩充 轻视,看不起 译文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使韩国和魏国灭亡,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任务活动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唐雎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不像这样 从 即使 哪里只是 译文 唐雎回答说:“不,不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任务活动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用一句话概括第2段的内容。 唐雎坚决抵制秦王骗局,维护国土。 两人拒绝秦王的理由是一样的。 安陵君拒绝的口吻没有唐雎那样坚决。安陵君只是说“愿终守之,弗敢易”,比较委婉;唐雎口气强硬,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的反问句回答秦王,语气坚定,表达了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