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经济与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2)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单元主旨] 古代的居住环境与近代的城市化 1.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在古代,随着农业的发展,为了便于耕种和养殖,人们筑屋定居,形成了一个个村落。此后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随着居住人口增多,出于防卫或商贸的需要,城市出现了。 2.世界各地的民居: 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3.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在古代早已出现,但是城市化却是工业文明的产物,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同时也带来环境、交通等问题。 单元结构 村落产生 距今1万多年 集镇出现 原始社会末期 城市出现并发展 前3500-前3100 城市化进程加快 近代以来 原始社会 奴隶与封建社会 近-->现代社会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主线:人类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的演变 1.村落的产生 2.集镇的出现 3.城市的产生 4.世界各地的民居 1.城市化的演进 2.居住条件的改善 3.基础设施的发展 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村落: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集镇:乡村聚落的一种。通常指乡村中拥有少量非农业人口,并进行一定商业贸易活动的、介于乡村和城市间的过渡型居民点。 城市: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三者关系: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集镇、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 概念阐释: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中外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民居演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时空坐标 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000 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 170 余座半穴居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积达 140 平方米。该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兴隆洼遗址 一、村落的产生 1、古代先民居住形式的演变 (1)演变: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筑屋定居 ①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 ②人类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 农业革命后,食物供应增加,农业产生要求定居生活,便出现了房屋的建造,他们把房屋建在一起,在外面挖壕沟,建围墙,最早的村落就这样出现了。 村落 迁徙 (2)原因:生产力的进步。 (3)影响: 定居 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 一、村落的产生 1、古代先民居住形式的演变 2、村落形成 (1)原因: (2)表现: (3)分布规律: (4)布局设施: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 ②安全的需要,生存繁衍。 ③农业发展,食物供应增加、生存条件改善,人口增长, 生活方式由迁徙到定居。 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