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太空探索 教学设计 【适用教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内容分析】 在太空探索这一学习内容中,教材通过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航天技术的发展、以及太空探索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同时,教材中蕴含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如勇于探索、团结协作、尊重科学规律等,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时学习前,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天文学知识,如对太阳系、恒星、行星等基本概念的了解。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可能对太空探索有一定的兴趣,但对其具体内容和方法了解不多。学科能力水平方面,学生可能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在兴趣与发展需求方面,学生对太空探索充满好奇,希望了解更多的航天知识和技术。发展路径上,本节课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太空探索与地球环境、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培养其正确的人地关系价值观。分析太空探索如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高生活质量。 2. 综合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太空探索中的各种问题,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学习太空探索涉及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学科知识。 3. 区域认知:培养学生从区域角度认识太空探索,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地位和贡献。学习各国太空探索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未来规划。分析太空探索中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如国际空间站、月球和火星探测项目等。 4. 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在太空探索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太空探索中的环境、资源、技术等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介绍人类太空探索的历程和重要事件。分析太空科技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2. 教学难点:解释太空科技中的复杂概念和原理,如火箭发射、卫星通信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太空探索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融入正确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评活动设计】 环节一:情境导入:嫦娥六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1)展示嫦娥六号发射的新闻视频,引导学生关注。 (2)提出驱动性问题:“嫦娥六号探测器飞往哪个天体?我国为什么要发射嫦娥六号?” (3)分配学习任务:小组讨论,准备回答问题。 (4)提供背景资料,介绍嫦娥工程的基本情况。 (5)观察小组讨论,提供必要的指导。 (1)观看新闻视频,关注嫦娥六号的发射情况。 (2)在小组内讨论嫦娥六号的任务和目的。 (3)准备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4)阅读资料,记录关键信息。 (1)评价方式:小组报告、提问回答、观察记录。 (2)评价工具:小组报告评分表、提问回答记录表。 (3)评价内容:学生对嫦娥六号任务的理解程度、小组合作能力、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4)小组报告:评价学生对嫦娥六号任务的理解和表达。 设计意图:教学环节: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嫦娥六号的任务和意义。学习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评价活动: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活动意义:通过对嫦娥六号探测器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我国的太空探索成就,还能培养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环节二:探月工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1)学习情境:播放关于探月工程的短片,激发学生兴趣。 (2)驱动性问题: ①人类月球探测的目的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