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选必1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西方法律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律 国家统治的工具 教化 社会治理的工具 古代中国 中华法系 道德礼仪教化 近代西方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宗教伦理教化 新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精神文明建设 两者并用 相辅相成 各具特色 多元文化 防范与惩处 教育与引导 法律与教化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德治与 法治之争 秦朝 春秋决狱 汉朝 以经注律 魏晋 唐 约律合流 宋 元 明 清 法律儒家化 礼法之争 礼法结合 习惯法 →成文法 汉:礼法 开始结合 魏晋: 进一步推动 法律与教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礼法结合 唐: 礼法结合的典范 律令儒家化 引经注律 《汤刑》 《禹刑》 《九刑》 以法治国 秦律 《唐律疏议》 礼法结合 《九章律》 律例合编《宋刑统》 《大清律例》 基层教化 乡约 法律 教化 重视家训 宗法 礼制 《铸刑书》 大唐开元礼 理学 时空观念 1、德治与法治的渊源 四、法律与教化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之争 2、德治与法治之争 ①实践上:早期的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子产与叔向 ②思想上:主要体现在儒家与法家之争 学派 人性论 代表 政治主张 儒家 人性善 孔子 (春秋鲁国) 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孟子 (战国邹国) 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法家 人性恶 商鞅 (战国卫国) 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韩非 (战国韩国) 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 为保证法令畅通,韩非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礼法融合 1、秦汉时期(律令) ①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②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③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 (1)原因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2)表现: ①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 儒家化。 ②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 三纲五常。 以经注律:用儒家思想来解释法律 引经决狱———用儒家思想来判案 A、过程: B、评价: ①《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②历代王朝大多以《唐律疏议》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③《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3、唐:《唐律疏议》 (1)法律: (2)教化: A、礼治:《大唐开元礼》 B、基层教化 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法律 教化 宋朝 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的法律:《_____》《天圣令》,多以_____为蓝本 ⑴_____逐步控制教育与科举; ⑵宋朝以后,_____投身_____,以_____教化乡里 元朝 放弃唐宋法律,实践援引唐律 明朝 ⑴以唐律为蓝本制定《_____》 ⑵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____”,曾数次重修《问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