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寨踏歌 第二课时: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和谐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二声部合唱《赶圩归来啊哩哩》。 2、通过欣赏,使学生多角度地感受绚丽多姿的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并培养学生对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歌曲的二声部合唱以及引导学生对歌曲做出不同的艺术处理。 教学难点:感受和体验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一)欣赏舞蹈《雀之灵》录像片段 (二)提问:你认识录像中的舞蹈家吗?她是哪个民族的?舞蹈的舞名是什么?哪个民族的?白族和傣族都位于咱们国家哪个方位? (三)导入课题《西南风情》 二、欣赏: (一)简介侗族大歌。(略) (二)欣赏侗族大歌《五月蝉虫唱得好》 (三)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音响特点,探讨歌曲表现的内容。 侗族的歌手们的声音高昂明亮,自然朴素;声部此起彼伏,造成了一幅很热闹的景象(歌曲表达了夏日来临、蝉声争鸣的欢跃气氛。) 三、歌曲教学《赶圩归来啊哩哩》 (一)欣赏汤灿演唱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片段 思考:1、歌词有何特点?(衬词啊哩哩,大量使用彝族特有的衬词“啊哩哩”,使得歌曲的 民族特色更为鲜明而富有情趣。) 2、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造成了怎样的效果?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 场景?(十六分音符的多次运用使得歌曲节奏密集,富有弹性;旋律高低起伏形 成对比,两者使得歌曲更为生动,活泼;生动地描绘了彝族人民赶圩归来时欢乐, 幸福的心情。也体现了彝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歌唱的天性。) 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会使欣赏的过程变被动为主动,更好更多地感受音乐传递的各种信息。 (二)发声练习: 1、同学们你们说一说这首歌的哪一句最好听,而且最好唱? 2、生:啊哩哩。。。。。。 3、师:好吧,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先把这一句好好练练吧。。。。。。 歌曲的后两句:啊哩哩 啊哩哩 赶圩归来啊哩哩 啊哩哩 啊哩哩 赶圩归来啊哩哩 4、教师分别给男女生做示范,并提出要求: 唱歌要有哈欠,多运用假声,声音位置要唱在上腭的上方,不能让声音掉下来 意图:发声练习是歌唱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如果单独找一条发声练习来练的话,学生可能会提不起兴趣,在音乐课堂中,应尽量把发声练习悄悄地编织到歌曲的某一句的教学中去,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枯燥的发声训练,同时又练熟了这个乐句,这样就可以较好地解决音乐课中技能与审美相矛盾的问题。 (三)、歌曲两个声部的教学 1、带领学生演唱第一第二句,完成一声部教学。加强2 6 5 6 54 2 2处的训练。 2、、二声部教学: A、唱熟第二声部的乐谱及歌词 (横向) 1232 3 1232 3 |2 4 3 6 12 2 2 |,强调 2 4 3 6 12 2 2|这一小节的训练 B、两声部轮唱对比: 一声部 3565 6 3565 6 | 0 0 0 0 | 二声部 0 0 0 0 |1232 3 1232 3 | 一声部 2 6 5 6 54 2 2 | 0 0 0 0 | 二声部 0 0 0 0 | 2 4 3 6 12 2 2 | C、两声部合唱 意图:A练习为第二声部的横向练习,易于掌握偏音“4”的音准。 B练习为加强两声部在合唱时音准的稳定所作的纵向对比练习。 如在最后合成时还是不够顺利的话,可以再进行A、B练习反复的训练。另依照各个学校学生的音乐素质的差异,也可以让教师代唱二声部,重点集中在让学生感受二声部的效果。 7、思考:谈一谈二声部加入以后歌曲的音响效果有了怎样的变化? (四)、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1、第一第二句的处理: 第一句2161 66 33 3·5 | 2161 66 33 3 |的 第一拍为强拍,第四拍强调“3”音。 第二句按强弱规律演唱 2、第三 第四句 对比:歌曲高潮处的每个“啊哩哩”处渐强, 并强调第三个字“哩”。 “赶圩归来啊哩哩”处作弱处理,最后在上扬的“6”音的“哩”做突强处理。 连音与断音:啊哩哩啊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