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学期 第五章 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碳中和”的含义是工厂或企业通过某些方式来相抵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措施对“碳中和”无益的是 A.改进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放高空 B.增加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的使用 C.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D.在建造建筑时,采用节能技术 2.在地球大气中,因CO2含量的增加引起温室效应。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主要原因是 A.含碳燃料的燃烧 B.石灰石的分解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人口增长呼出的CO2 3.现有分别装有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的三瓶气体,要用简单明了的方法将它们区分,最好的方法是 A.分别观察颜色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C.分别向集气瓶中加少量澄清石灰水 D.将带火星的小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4.将充满下列气体的四支试管分别倒立在水槽中,试管内水位上升最高的是 A.CO B. C. D. 5.水在人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中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 装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排水法收集氢气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 二氧化硫,防止空 气污染 量筒中的水吸收五氧化 二磷,防止空气污染 集气瓶中的水防止 高温熔化物溅落, 炸裂瓶底 集气瓶中的水:既能将集 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又便 于观察H2何时收集满 A.A B.B C.C D.D 6.图1所示实验装置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是 A. B. C. D. 7.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石墨黑色质软———作铅笔芯 B.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C.金刚石硬度大———作玻璃刻刀 D.CO2能溶于水———作灭火剂 8.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菜窖中,木条熄灭 菜窖中只含二氧化碳 B α粒子轰击金箔,大多数α粒子未改变原来方向 说明原子体积很小 C 点燃蘸有一定浓度酒精溶液的手绢,手绢未被点燃 说明手绢的着火点较高 D 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溶液变红 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A.A B.B C.C D.D 9.下列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又不是分解反应的是 A.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B.铝+氧气氧化铝 C.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 D.碳+氧气二氧化碳 10.今年我国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措施对实现碳中和无积极意义的是 A.大力植树造林 B.倡导公共交通出行 C.利用太阳能发电 D.燃煤粉碎后使用 11.下列关于化学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微粒规:过氧化氢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转化观:在一定条件下,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 C.结构观:氦、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D.守恒观: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为20mL 12.下列应用符合题意,且符号表达式书写及基本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A.硫粉燃烧:———化合反应 B.木炭燃烧:———氧化反应 C.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原理:HgOHg+ O2———分解反应 D.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HCl→CaCl+H2O+CO2———分解反应 13.大数据时代是指利用相关算法对海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储存,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价值,服务与生活与生产。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微型实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在燃烧后生成了CO2和H2O的曲线是a和c B.用注射器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C.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以后的部分产物 D.数字化实验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 二、非选择题 14.“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