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附练习+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原 文 解 读 【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大意】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找寻不到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依旧还在,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却早已随岁月流逝,不复存在。 【赏析】“千古”照应题目“怀古”,“江山”照应“京口北固亭”。开篇即展现出沉稳大气的笔力和雄浑的气势,显示出词人超凡的豪情与胸襟。然而,时光流逝,历史英雄的丰功伟业已成过往,引发词人深沉的感慨与无尽的怅惘。 【原文】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大意】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寻常街巷,人们说当年刘裕曾经在那里住过。遥想当年,刘裕指挥精锐勇猛的北伐军队,驰骋千里,气势如同猛虎。 【赏析】在北固亭上,词人俯瞰着辽阔的江山,思绪万千。他回想起那些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英雄人物,如孙权、刘裕。他深深敬仰与怀念这些历史英雄,羡慕他们能够建立功勋、实现抱负。同时感到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这种悲凉与怅惘之情,在词人的内心深处涌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基调。 【原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大意】宋文帝草率兴兵北伐,想建立功封狼居胥那样不朽的功勋,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张皇失措。 【赏析】词人引经据典,以古鉴今,向南宋统治者发出严肃的警示,告诫他们应深刻汲取历史教训,审慎对待出兵之事。 【原文】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大意】四十三年过去了,站在北固亭北望,还记得扬州一带战火弥漫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建立的行宫已成祠堂,堂下乌鸦啄食祭品,(百姓不知这曾是北魏皇帝的行宫,)在社日祭神擂鼓。 【赏析】这几句追忆往事,词人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这首词时已有四十三年。这四十三年中,金与宋战火不断。词人一直极力主战,然而眼见自己日渐衰老而壮志未酬,内心不禁涌起难以言表的悲愤。佛狸祠下,如今只有一片神鸦社鼓的平静景象,这与当年烽火扬州路的激烈斗争形成鲜明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在异族统治下,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而如今这里却显得风平浪静,北方人民似乎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这不禁让人感到痛心疾首。词人以此警醒南宋统治者,必须尽快收复失地,否则民心将逐渐流失,中原大地将难以收回。 【原文】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大意】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赏析】词人在作品中以廉颇自比,这一典故的运用耐人寻味。一方面,这表现了他的决心,就像当年廉颇忠于赵国一样,词人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将永恒不变,一旦被重用,必将全力以赴,勇往直前。另一方面,这也展现了他的能力,虽然年岁已高,但他的勇武依然不减当年,具备承担重任的实力。同时,词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他担心自己可能会像廉颇一样遭受不白之冤,被朝廷误解或忽视,导致他的才华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壮志无法得以实现。 作 家 介 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人称“词中之龙”。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八)。后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生平事迹见宋谢枋得《叠山集》卷七《宋辛稼轩先生墓记》《宋史》卷四〇一,今人邓广铭有《辛稼轩年谱》。 创 作 背 景 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主战的辛弃疾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