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学习目标 1.从唯物史观角度,联系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 2.了解宋代与辽、西夏和金的关系,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宋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3.结合北宋初期的社会危机,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4.结合"靖康之变"与"绍兴和议",认识南宋的偏安。 知识导航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①建立: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 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②统一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方针: 先南后北) ③教训: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 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外重内轻,君弱臣强。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3、措施: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行政上(夺其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经济财政上(制钱谷)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事上(收其兵)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杯酒释兵权) 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分散机构权力:(中央:二府三司三衙一台谏,加强君主专制)(特点: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中央 军事权 ①设枢密院专掌军政,分割宰相军权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 权调兵。 财政权 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 行政权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 地方 ①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 州进行监控和节制。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削弱 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 皇权-相权特点:从汉唐到宋朝,相权逐渐削弱,君权逐渐加强 (3)崇文抑武(重文轻武———重视文官抑制武将的基本国策): 崇文 重用文官(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文官任知州) ;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与士人的地 位 抑武 杯酒释兵权,剥夺武将兵权;分散军权(枢密院与三衙分掌调兵权与统兵权)实行更戍法(禁军定 期更换驻地) 4、影响/评价: ①积极:各级机构逐层统辖,全国一盘棋,集权于中央, 有利于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 ②消极:宋朝制度建设严密,对于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管理漏洞的防范十分严密,但矫枉过正,严重束缚了 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体制僵化,行政效率低下,新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统治危机日趋 严重。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军事:边防压力 1、原因:军事积弱 ①收精兵,换防(守内虚外)②军权三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③崇文抑武(武将位低) 表现 (1)宋辽关系 ①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宋太宗时,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③宋真宗时,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澶渊之盟”(1005 年)。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 称。北宋每年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通过协议,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2)宋辽关系 ①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 ②宋仁宗时双方最终达成“庆历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 为“岁赐”。 3、评价: ①积极:客观上减少了相互之间的斗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南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了 相互之间的战争,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的友好往来。 ②消极: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