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98322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无题》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147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 cover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无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无题》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七言爱情诗。全诗以“别”字为诗眼,整体氛围绵缈深沉而不晦涩,成功地再现了诗人心底深处的绵邈深情。 李商隐的诗以其含蓄朦胧、意境深远而著称。《无题》一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象征、隐喻等多种手法,使得诗歌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教材中的地位方面,这首诗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态度,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诗歌创作风格。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掌握诗歌中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深沉感慨。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掌握诗歌中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含蓄朦胧的意境,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李商隐的生平、诗歌创作风格以及诗歌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韵律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爱情”为话题,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感受。 引出李商隐的《无题》,介绍诗人李商隐及其诗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诗歌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3.理解诗意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提出疑问。 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梳理诗歌的内容。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的字面意思,体会诗人在相见和离别时的复杂情感。“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字叠加,强调了相见的不易和离别的痛苦。“东风无力百花残”,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暗示了爱情的凋零和无奈。 教学互动:提问学生“两个‘难’字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设计意图:这句诗是全诗的名句,通过春蚕和蜡炬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奉献精神。引导学生理解比喻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互动: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春蚕和蜡炬的象征意义。可以提问学生“你认为春蚕和蜡炬分别象征着什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爱情观?”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设计意图:这句诗从女子的角度描写了分别后的思念之情。“晓镜但愁云鬓改”,女子早晨照镜子,担心自己的容颜老去;“夜吟应觉月光寒”,女子在夜晚吟诗,感到月光的寒冷,暗示了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教学互动:提问学生“女子为什么会‘愁云鬓改’?”“‘月光寒’有什么寓意?”引导学生理解女子的思念之情。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设计意图: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期待和向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