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深刻立意方法指导 度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3) 》指出, 信息识别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 与思维建模、语言组织与表达、独立思考与质疑(提出问题、开放作答、合理论证) 、批判性思维 等关键能力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 这充分表明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关键能力已经成为高考命 题的主要方向和要求。 思辨的重要性 2021 年全国高考 8 套试题, 其中有 7 套是关系型思辨作文。 全国甲卷: “有为与可为 ” 全国乙卷: “修身、矫思、立义 ” 全国新高考 Ⅰ卷: “强与弱 ” 全国新高考Ⅱ卷: “逆锋起笔, 藏而不露; 中锋用笔, 不偏不倚; 停滞迂回, 缓缓出头 ” 北京卷: “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 ” 上海卷: “时间沉淀与价值认可 ” 浙江卷: “取与舍 ”… … 大多为二元思辨。 2022 年全国高考, 教育部命制的四套试题, 都是思辨性话题。 全国甲卷: “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 ” 全国新高考 Ⅰ卷: “本手、妙手、俗手 ” 全国新高考Ⅱ卷: “选择 ·创造 ·未来 ” 全国乙卷: “跨越, 再跨越 ” …… 多呈现三元思辨关系。 随着话题内容在广度上的拓展, 必然带来深度思考上的难度,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 力。 2022 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 胸襟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 介绍一 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 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 展示 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 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 “ 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 ”。她 致力于科技攻关, 还从事科普教育, 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 “ 真正属于我们的 东西, 是民族的, 血脉的, 永不过时 ”。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 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 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 要改变 “ 千城一面 ” 的模式, 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 一直努力建造 “ 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 ” 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 “ 选择·创造·未来 ” 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审题指导】 第一步 ,结合材料明确概念内涵, 形成准确判断。 在审题上, 首先要审清三个概念的语境义: 1 · 选择 (1) 汉语词典意思: 挑选、择取。理性选择包括辨别、比较、筛选、分析、明确等过程。 (2 ) 材料中涉及的显性信息有: 科学家强调“ 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 ” ,致力于科技攻关、 科普教育、培养青少年, 这是她的选择; 摄影家认为 “ 民族的, 血脉的, 永不过时 ”, 从民族传统 中汲取养分, 增强中国文化认同感, 这是他的选择; 建筑家要改变 “ 千城一面 ” 的格局, 赋予建筑 以理想和精神, 这是他的选择。 (3) 根据语境界定: 选择的原因有很多, 选择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但是这样的选择都是出自 热爱、符合自身发展需求与国家社会需要的选择, 是可持久的正确的选择。 2 · 创造 (1) 汉语词典意思: 发明; 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建造、创造(撰写文章及文艺作品) 。 (2 ) 材料中涉及的显性信息有: 创新发展; 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 改变 …… 模式, 建 造 …… 作品。 (3) 根据语境界定: 以 “ 发明 ” 为主, 产生出一个新的东西来。 (4 ) 本质(材料指向) : 具有开拓性、独创性、探索性、价值性等特征。但创造并不是全然 抛弃传统, 也不是断然否定前人, 而是在传承中创新。 3 · 未来 (1) 汉语词典意思: 没有到来、未到, 尚未发生; 佛教里指来生来世, 将来。 (2 ) 材料中涉及的显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