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格子与格调”导写及范文展示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文纸有格子,作文才有格调;人和事有格子,人和事才有格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题】 材料就是一句话,采用比兴式表述结构,这种材料的写作要求一定是“联想与思考”,前一句定基调与内容,写作的重点在后一句。审题的关键在抓住“格子”和“格调”两个核心概念后,对这两个形象化的概念的内涵,进行阐释和界定: (1)、什么叫格子?有什么作用?根据“作文纸有格子”一句可知,“格子”可以理解为规则、准则等之类起规范框定作用的东西,再引申一下,就是会言行、道德等方面的规范和准则。作文因为有格子,会变得更加整洁有序,提升整体美感和阅读体验。人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能减少混乱,事情处理得顺利圆满。 “格调”是什么呢?它通常指作品的艺术风格或人的风格或品格,这里当然指的是后者--人的行为从容、得体和有风度,故事的处理得体、适宜、顺畅。人因涵养而生格调,事因人有格调而处事相应有格调。 总之,材料的核心意思: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优雅行事或社会和谐的前提。 【察思】 (一)审题 1.是否虑及有形的格子(作文纸格子)?———题干中的比兴表述结构 2.是否有对“格子”和“格调”的解释?———概念界定 3.是否有对“格子”和“格调”关系的辨析?———二元概念之间的关系 4.是否看懂出题人是提倡是批判还是辩证的意图?———命题意图 (二)行文 1.分论点是否有层次? 2.分论点的立意是否深刻?是否具有启发性? 3.所举事例是否能够充分论证论点? 4.论证过程是否包含筋骨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佳作】 守一格之心 此时,窗外已月上中天,这个夜晚似乎格外安静。月光洒入肮脏凌乱的牢房,散落一地的苍白色光斑。 彼世彼时的他,苏轼,拖着沉重的脚铐,欲再望一次那皎白圆月。身上褴褛的囚服不断地刺激他身为一介文人的尊严,白天常人之不能忍受的毒打不断地击溃曾贵为进士的他的心。他的信心从受此牢狱之灾后不断崩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无端地被小人扯进了这“乌台诗案”。 木然立于这月光之下,仰望那轮圆月,想到自己如烟花般绚烂的前半生。那一年,苏门父子三人,声名鹊起,“一门三进士,父子两探花”;那一年,烟雨空蒙的江南水乡,饮酒赋诗,泛舟西湖,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潋滟湖光;那一年,中秋佳节,难掩对弟弟牵挂,望月亮阴晴圆缺,悟人生悲欢离合,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现世现实中的我,一名21世纪的高中生,从模拟考场中起立,揉按发痛的头,重新梳理着记忆,这让我感到混乱。模拟考试中的我暂时屏蔽记忆,能依靠的只有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坚定信念,是为心格考试。我沉默良久,纸格纳得下无数锦绣文采,可心格竟难容一人之心--曾几何时,年少的我,仅因为学业成绩的小不如意而丧失人生的希望,仅因校园里同学关系的小纠葛而郁郁寡欢······不由疑惑问导师,苏轼为何一生如此璀璨? 老师为我调来历届考生回放:第一个“苏轼”被囚禁后于京城道跳江自尽;第二个“苏轼”被监禁于御史台终服毒了此余生······第十个“苏轼”被贬流放颠沛流离漠视政务·······第三十六个“苏轼”谄媚新党,遇时局逆转,终被罢免······第八十一个“苏轼”言辞放肆,孤绝突兀,惨遭处决······第一百零八个“苏轼”遁入空门,避世清修,苟安一隅…… 老师语重心长:苏轼的璀璨人生,岂止源于前半生烟花般的绚烂? 现实中的我们,不也是一个又一个“苏轼”吗?有人将竹杖拿在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