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10227

【核心素养目标 】第十四章欧姆定律 第二节变阻器 教学设计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日期:2025-04-03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375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二,物理,九年级,苏科版,教学设计,变阻器
  • cover
第二节  变阻器 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中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通过提出猜想、动手操作,在探究实验中学习变阻器的使用,掌握其规律,建立“实践出真知”的观念。 教学设想 本节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活动之前,应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在电路两端电压不变的情况下,该怎样去改变电路的电阻 进行讨论:从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看,可以通过改变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来改变电阻大小,但是从实际操作来考虑,改变长度简便可行,只要利用一个滑动头在电阻线上移动即可改变电阻线连入电路的长度,从而改变电阻大小.学习中应注意将实物、结构示意图、电路符号进行对照(课本图14-6).例如:三个图中标①的部分都代表电阻线,2表示金属棒,③为金属滑片.弄清三种情况连入电路的是电阻线的哪一部分 滑动时连入电路部分的电阻线的长度怎样变 相应的电阻怎样变 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时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变阻器,每个变阻器都有规定的最大电阻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使用时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不能使通过它的电流超过最大值,否则会烧坏变阻器. (2)使用前,使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值调到最大. (3)不管有几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都采用“一上一下”的接线方法.“一上”即把上面金属棒两端的任一接线柱连入电路,“一下”即把下面线圈两端的任一接线柱连入电路中,即上面、下面的两个接线柱中各选一个连入电路.有四种接法:A、C,A、D,B、C,B、D.从图14-7中可以看出,接A、C和A、D时,都是将滑片P左边的电阻线连入电路.滑动时,相应的长度、电阻、电流的变化均等效;同理,接B、C和B、D时也等效所以归纳起来,实质就是两种接法,即左加上”和“右加上”.将“C、D”连入,相当于把变阻器短接,连入部分的电阻为零,而将“A、B”连入,则相当于定值电阻(阻值即为变阻器所标最大阻值),这种情况都失去了变阻器的作用 怎样判断变阻器滑片滑动时,电路中电阻、电流、电压的变化 (1)根据实际接法在定变阻器的哪一部分电阻线连入电路(滑片P左面部分电阻线或滑片P右面部分电阻线) (2)滑片滑动时,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怎样变 ” (3)根据电阻与长度的关系确定电阻的变化 (4)根据电阻的定义确定电流的变化 相反,根据实验要求也可以确定怎样接线.例如:要求滑片向左滑动时,电路中电流变小,问怎样连接 分析程序:电路中的电流变小→电路中的电阻变大→连入电路的电阻线变长→下用“B”→B.C或B 、D. 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的区别: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动时,电路中的电阻、电流、电压都连续变化,缺点是无法确定连入电路的阻值,适用于定性研究电路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使用电阻箱虽然只能跳跃式、间断地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但可以确定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值,适用于定量研究电路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最后,介绍超导现象及其应用,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科学思维 能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科学探究 通过连接改变电流的实验电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阻在电路中作用的理解. 科学态度与责任 (1)过阻器的设计过程.体验发明创造的科学经历 (2)培养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中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焦点及突破 重点 感知创新设计的一般方法,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难点 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 教学突破 让学生利用铅笔芯使电路中的电流发生连续变化,使学生初步认识实验中所使用的铅笔芯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