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11083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4-11-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3次 大小:9102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河南省,语文,答案,PDF,试卷,考试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27届高一(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 150分。 2.考试时间:150分钟。 3.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4小题,每小题 3分,共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小题。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自然 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学界既有学者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 理论建构,也有不少学者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 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 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 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 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 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 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比如眉山的三苏祠,是历代文人 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又如,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 的《赠昙秀》诗称其为西湖,之后才盛传其名。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 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 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 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 具有这样的功能。比如岳阳楼,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代袁中道 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 高一 (语文)试题第 1页(共 11 页) 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比如宣城的敬 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朓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白在《独坐敬亭山》诗 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 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并不断丰富文学景观的内涵。 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正如尤侗所言:“山水文章,各有时 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 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 面貌和发展、演变。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 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 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 响。高建新在《文学景观的生成及其条件》中说:“文学景观是审美的记忆、 情感的记忆。”文学景观呈现一定的美感特征,蕴含着前人的情感体验,而由 文学景观唤起的记忆又往往再借助文学来表达。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云: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 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游览岘山,拜谒羊公碑,这 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其感慨万千,遂写下这一首著名的诗歌。很多古代诗 人在登临岘山这一文学景观的时候,也留下相关诗篇,如张九龄《登襄阳岘山》、 李白《岘山怀古》、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李曾伯《登岘山用刘 清步韵》、陈与义《游岘山次韵三首》等。故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文学景 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 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