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重点) 2.结合朗读展开想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难点) 3.在初步分析欣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向我们展现了不同风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绘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导入,明确目标 二、诵读诗歌品韵味 1. 读准字音。 平羌(qiānɡ) 渝州(yú) 岐王(qí) 岑参(cénshēn) 芦管(lú) 2.读出节奏。 五言诗节奏: 五言诗一般按“二三”或者“二二一”的格式划分节奏,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 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峨眉山月歌 [唐]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读出韵味。 (1)教师范读,体会韵味。 (2)学生赛读,读出韵味。 小结: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读出诗歌的意思了吗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讨诗歌的内容。 三、品读诗歌懂诗意 诗歌 诗意 诗歌主题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那澄澈的江面上。夜里我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思念你却难以相见。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 诗意 诗歌主题 《江南逢李龟年》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技艺。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没想到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感慨和对个人身世之悲的感伤。 诗歌 诗意 诗歌主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却没有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 诗歌 诗意 诗歌主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四、品读诗歌晓手法 峨眉山月歌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皎洁。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青衣江。次句中“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点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园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江南逢李龟年 前两句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眷恋。 后两句是对国势衰微,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