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三 国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时 第16课 三国鼎立 期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知道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理解政权分立下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重点: 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时间 交战双方 战役特点 结果 意义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00年 曹操和 袁绍 以少胜多 曹操胜 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08年 孙刘联军和曹操 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胜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创建者 都城 魏 220年 汉(史称蜀汉) 221年 成都 吴 229年 找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君主采取巩固自己势力的措施。 导学提纲 曹丕 刘备 孙权 洛阳 建业(今南京) 将下面内容在书中找出并划线。 一、官渡之战 1、根据材料,指出官渡之战发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简述官渡之战概况。(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战役特点、意义) 3、简析官渡之战中曹操获胜的原因。 2、概况:200年,曹操vs袁绍,曹操胜 ( ) 1背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意义(作用、积极影响) 一、官渡之战 ①政治上 ②用人上 ③经济上 ④军事上: 战术正确 3、根据材料,简析官渡之战中曹操获胜的原因。 3、取胜原因: ⑤其他 粮 乌巢 袁军十万 曹军三四万 官渡之战形势图 (延津北) (浚县东) (原阳东南) (中牟东北) (延津东南) 官渡之战后的形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 从诗中我们能看出曹操有什么样的抱负? 孙权、刘备怎么办呢? 一、官渡之战 《三顾茅庐图》(局部) 隆中对策三分天下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 材料研读 诸葛亮曾对孙权说: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策略?与赤壁之战有什么关系? 策略:孙权、刘备联合抗曹。 关系:这一策略在赤壁之战中得以实践, 最终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二、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根据视频,指出赤壁之战的概况(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2、根据视频,简述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获胜的原因。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宋 苏轼 《赤壁赋》 二、赤壁之战 概况:208年,孙刘联军vs曹操,孙刘联军胜 作用: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国演义》的描述 《三国志》的记载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建安十八年 (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文学作品与史书中的历史 草船借箭 对曹操的评价 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 多谋善断、有眼光的帝王之才 文学作品不等同于真实的历史。 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也便于我们理解,会适当地进行创作。所以我们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注意辨别。 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9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如果你是三国鼎立时期的其中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