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26369

高三历史主观题解题技巧 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5-04-2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6次 大小:9753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高三,历史,主观,解题,技巧,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材料题解题技巧 以“读材料、审设问、扣教材、组答案”四步法 应对“高考第41题” 第一步 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第三步 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 第二步 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第四步 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 读材料是解答非选择题的重要环节,应注意围绕设问,细读材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读材料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先读材料正文,后读或不读出处与材料题目。 科学做法应该是: 首先:先读题目,读文字材料时先读材料出处:图片、图表、表格材料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至关重要。 第一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其次:通过“二读三找法”审读材料正文 读懂材料信息,也就是读懂南材料直接反映出来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或经过分析可以提炼出来的信息。 (1)“二读”材料 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 第二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并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以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2)“三找”要点 “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材料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 “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例题:(2016 全国卷I,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第一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⑥ ① ①隐形信息:长时间社会稳定是清代人口膨胀的重要原因。 ② ②取消人头税,促使人口滋长。 ③ ③高产作物推广。 ④ ④反映了清代人地矛盾之争突出,增加耕地面积。 ⑤ ⑤ ⑤表明人地之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⑥环境的恶化。 审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 “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答题提示语”是指应怎样回答, “时空限定语’’是指要回答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答题限定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 将这四项审清了,答题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很多同学都是由于限定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