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天净沙·秋思》,请你说一说秋天给人的感受。 悲凉、忧愁。 是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作者简介 刘禹锡 [ 772-842 ] 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 家。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并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模仿民歌所作的《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所作。805年,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 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 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唐顺宗被迫退位,王叔 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刘禹锡在遭受严重打击后,虽然 苦闷,但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一诗就是刘禹锡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 诵读诗歌 听《秋词》(其一)范读音频,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自由朗读《秋词》(其一) ,尝试融入自己理解的情感。 自古 逢 秋 / 悲/ 寂寥 , 我言 秋 日 / 胜春朝 。 晴空 一 鹤 / 排/ 云上 , 便引 诗 情 / 到碧霄 。 诗歌鉴赏 第一句中“悲寂寥”语 调沉缓,第二句中“胜春朝” 语调高亢。 第三、四句由景到情, 应读出昂扬奋发的感觉。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译文:自古以来,人们逢秋便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蓝天。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1.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采用对比手法。首先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悲秋的传统,然后直抒胸臆,热情赞美了秋天, 态度鲜明地否定了悲秋的论调,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2.后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展现了一幅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直 冲云霄的明丽秋景。一个“排”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鹤冲破白云阻隔、直上云霄的气势,表达了诗人激越向上、奋发进取、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原因是什么? 全诗表达了诗人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理由是在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白鹤直冲云霄, 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秋日胜春朝” 。 诗歌小结 概括主题:这首诗一反过去的悲秋论调, 赞颂秋天的美好,借白鹤直冲云霄 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与豁达乐观的情怀。 《夜雨寄北》 作者简介 李商隐 [ 约813-约858 ]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 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其诗作构思新 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 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他与杜牧 合称“小李杜” ,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 著有《李义山诗集》。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 1998年版)。这首诗就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 巴蜀(今四川、重庆一带)时写给在长安(今 西安)的妻子的一首七言绝句。因为长安在巴 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诵读诗歌 1、听《夜雨寄北》范读,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2、自由朗读《夜雨寄北》,尝试融入自己理解的情感、语气。 君问 / 归 期 / 未有期 , 巴山 / 夜 雨 / 涨秋池 。 何当 / 共 剪 / 西窗烛 , 却话 / 巴 山 / 夜雨时 。 诗歌鉴赏 “未有期”“涨秋池”两句写问答语和眼前景。从内容上看,这 两句应读出愁闷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