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醉翁亭记》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重点 1.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2.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一)基础知识 一、作者作品。 欧阳修(1007一1072),字永叔,自号_____,晚年又号_____,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_____、_____,“_____”之一。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古文运动精神,他的_____更是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明灵活的范式。其代表作有_____等,有_____传世。 二、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 2.山间之四时也 3.射者中 4.颓然乎其间者 5.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二)一词多义 1.云归而岩穴暝 暮而归 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山水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之乐其乐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野芳发而幽香 苍颜白发 (三)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名之者谁 4.故自号曰醉翁也 5.杂然而前陈者 (四)重要虚词 1.之 ①山之僧智仙也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其 ①其西南诸峰 ②颓然乎其间者 3.以 醒能述以文者 4.而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②临溪而渔 ③溪深而鱼肥 ④而不知人之乐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 ②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者,……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①太守与客来饮于此。(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太守与客来于此饮”。)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③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醒能以文述者,太守也”。) (六)成语积累 1.峰回路转: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水落石出: 4.觥筹交错: 1.开头对醉翁亭周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两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了什么方式? 4.这幅“太守与民同乐图”可以分为几个画面?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5.从滁人出游的场面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为什么先从滁人游写起? 6.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7.课文主题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念和被贬后寄情山水的旷达情怀。 1.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写的效果。 2.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3.本文多次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4.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⑴环滁皆山也。 ⑵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⑶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⑷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⑸醉翁之意不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⑹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