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32775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与练第19课怀疑与学问(学生版+解析)

日期:2024-11-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8次 大小:8826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统编,解析,学生,学问,怀疑,19课
  • cover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作家、作品,学习文中生字、词。 2.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之间的逻辑联系。 3.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4.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教学重点 理解论证的层次。 教学难点 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之间的逻辑联系。 一、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一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二、作品梗概 顾颉刚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建树。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论述的就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 三、字音词义 凶险:(情势等)危险可怕。 视察:察看。 轻信:轻易相信。 虚妄xū 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 盲máng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墨mò守:固执保守,不思进取。 停滞zhì: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不攻自破: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一、作品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品读鉴赏 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作者在开头引用两位大学问家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也可以作为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为下文论证提供了依据。 2.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 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3.第④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4.第⑥段开头的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5.文章第⑥段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试分析。 首先提出本段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其次,运用道理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证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永远不能治学……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再次,运用事实论据,通过戴震的事例证明发问求解的重要性;最后归纳总结,照应论点,从正面阐述一切学问家做学问都要抱怀疑的态度,指出“建设新学说”的步骤是: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又从反面阐述“墨守前人的旧说”的恶果。这样,有力地论述了分论点。 三、主题概述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如此才能辨伪去妄,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一、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 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怀疑精神的内涵是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 意义: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二、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承上启下的句子: [示例]怀疑不仅是消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