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33848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1-3章)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1-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17509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五,PPT,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乡土中国》 1-3章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五步阅读法” 浏览目录-大致了解书的结构 粗读-粗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细读-逐字逐句,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心得体悟 研读-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 重读-每次会有不同的感悟 古人强调“观书贵要”,他们说的就是把握关键词、句这一阅读策略。“关键词、句”是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词语和句子。它们在文章中或总起、或概括、或点明主旨、或承转前后语句……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把握关键词语,往往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学术著作一般会在行文中提示关键主旨,进而与读者达成共识。《乡土中国》14篇文章中的绝大部分段落都有关键词、句,阅读时把握好关键词、句,借此快速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从而带动整体阅读,直接影响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还能培养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把握关键词、句,读懂《乡土中国》的第1-3篇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②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③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种,无疑的是“土地”。 ④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⑤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 ⑥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⑦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⑧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 ⑨(聚村而居的原因) 找出每一段需要重点研读的句子,抓核心概念、关键词、句(也有些段落是上下文的拓展等,得要的句子在上下文)。 中心论点 土气 不流动 聚村而居 ⑩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对熟人社会的分析) 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上文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找到每一段需要重点研读的句子。 熟悉 礼俗 思路梳理: 第一部分:(第1段)中国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第二部分:(第2--6段)人与空间乡土性的具体体现为“土气”,并分析原因。 ①种地谋生 ②文化风俗 ③不流动 (4)世代定居是常态 土气 第三部分:(7--10段)土地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孤立与隔膜,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分析中国农村聚村而居的原因 聚居 小农经营 水利的合作需要 安全的需要 土地平等继承原则 第四部分:(第11--17段)人和空间关系的不流动以及孤立与隔膜可以说是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一个“熟悉”的社会。 熟悉 人与人 人与物 礼俗社会 习得规矩 讲究信用 不需要抽象的普遍原则 任务2:画出思维导图,将梳理的思路展现出来 思维导图是多样的 思考与探究: 1.中国人自古安土重迁,为什么现如今“北漂”“南漂”这么多?相比前些年每逢春节深圳犹如一座“空城”的景象,如今留在深圳过春节的人开始多了起来,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乡土本色》论述乡土社会最大的两个特点是“土气”和“聚居”。土地是不流动的,因此,靠土地谋生的人也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人们聚村而居,“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在这里,人口的流动必然是不频繁的,“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现代社会商业发达,土地对人的束缚力变弱,甚至很多农村人也不再以土地为谋生的主要手段,选择进城打工,人口的流动性也隨之增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