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41254

第10课《天人合一古园林》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岭南美版 (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4-03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482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4,2025,七年级,美术,初中,南美
  • cover
第10课《天人合一古园林》 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目标:通过对园林的了解,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在园林建 筑中的深厚积淀,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喜爱之情。2.创意实践目标:通过分析古园林的布局、建筑、植物配置等,提高学生的审 美鉴赏能力和艺术感知力。 3.文化理解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在古 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哲学思 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详细解析古园林的构成元素,如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以及 它们在园林中的布局和功能。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领会古园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包括诗词、书画、哲学等多方面知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料。 绘画工具,如铅笔、彩笔、画纸等。 可让学生课前阅读课本,并为上课做好材料和评论方面的部分准备。 课堂导入(2分钟) 通过播放一些著名的古园林,如苏州园林、颐和园等的全景游览视频视频或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中国古园林的之美,观察园林的布局和细节。提出一些简单的引导性问题,如“大家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特别的建筑或景观?” 让学生对古园林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 引出今天的教学课题。 课堂发展 (18分) 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中国传统园林被称为“流动的山水画”,欣赏中国四大园林,尝试描述它们的美感,并思考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如何反映“天人合一”的理念。 1.中国四大园林的美感: 1)布局美: 灵活多变,注重对有限空间的巧妙利用,通过借景、障景等手法来丰富园林的景观层次。 让学生对古园林的美感有具象的观察。学生分析思考并回答问题。 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发展 (18分) 2)景观美: 古园林的构成元素,如水系的布局、植物的选择、建筑的风格等,并探讨它们在园林中的作用和意义。 a.水系布局:以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为例,拙政园中的水面积较大,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园林布局。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池塘为主,散处则形成溪流。水系不仅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还为园林增添了灵动的美感,同时也方便了园林中的交通往来。 b.植物:中国古园林中常选用具有文化寓意的植物。如松象征长寿、坚韧;竹象征高洁、虚心;梅象征傲雪凌霜。这些植物的选择不仅是为了观赏,更是为了传达园主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品味。 c.建筑风格:古园林中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亭多为四角或六角攒尖顶,造型轻巧,常常建在高处或水边,供人休息和观景。楼则体量较大,一般为两层或多层建筑,具有登高望远的功能。在园林中,建筑的风格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如建筑的色彩多采用淡雅的色调,与山水植物融为一体。 2.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如何反映“天人合一”的理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古园林设计中,这种思想体现在园林的整体布局、元素的选择和搭配等方面。例如,园林中的山水布局模仿自然山水的形态,建筑的位置和朝向也充分考虑自然采光和通风等因素。植物的种植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选择,并且注重四季的变化,使园林在不同的季节都能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效果。 选取苏州园林、颐和园等经典案例,展示园林的平面图和实景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让学生了解“天人合一”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 让学生理解“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园林设计各个环节的体现。 课堂发展 (18分) 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以其精致的布局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例如拙政园,园内的亭台楼阁、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元素相互映衬,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平面图上可以看到,园林的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