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孟子 印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至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独尊儒术 至汉武帝时,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儒家学派 开创者 发扬者 “至圣先师”孔子 “亚圣”孟子 “后圣”荀子 作者介绍 孟子 ,名轲,字子舆(一说字子车、子居),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 。 孟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仁政”和“民贵君轻”。他强调“仁政”思想,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重视民众的利益。孟子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 。 作品介绍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壹 贰 理解文章内涵,感受孟子雄辩的风采; 贰 培养忧患意识,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朗读课文(第一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米粟( sù ) 亲戚畔之( pàn ) 字词读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文意疏通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文意疏通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文意疏通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