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默写 1.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及原因(根本、直接) 2.《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与影响 3.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的性质 4.洋务运动的口号,及其具体内容。 5.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背景 ———甲午战败,瓜分狂潮 民族危亡下的殊死自救 — 戊戌维新运动 壹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1、戊戌维新运动背景 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后,瓜分中国狂潮兴起,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上: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为维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 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登上了历史舞台。 思想上: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维新思想的传播(理论基础) 一、民族危亡下的殊死自救———戊戌维新运动 活动一1结合上一节课知识,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等角度概括维新变法的背景。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托古改制,为变法维新提供理论依据。 梁启超 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严复 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史料 卿士之制,自古为然,盖由封建来者也。孔子患列侯之争,封建可削,世卿安得不讥。读《王制》选士、造士、俊士之法,则世卿之制为孔子所削,而选举之制为孔子所创,昭昭然矣。选举者,孔子之制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2)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为什么康有为要搬出孔子作为变法维新的理论领袖? 2、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特点:托 古 改 制 君主立宪 变法图存 活动一2 特点成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软弱性 妥协性 一、民族危亡下的殊死自救———戊戌维新运动 儒学 3.戊戌变法的过程 一、民族危亡下的殊死自救———戊戌维新运动 活动一3 序幕:公车上书 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高潮: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历时103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结果: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等6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全部被废止。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裁撤冗官冗员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 取消旗人寄生特权 文教 开办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 废八股,改试策论 军事 精练陆军,改实洋操 裁撤绿营 百日维新内容 一、民族危亡下的殊死自救———戊戌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史料一 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人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史料二 这些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因为军队支持始终维护旧秩序的皇太后。这时,她废黜了年轻的皇帝,宣布由她自己摄政;废除了所有的改革法令,杀害了六位维新派领导人。 史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能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史料四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一、民族危亡下的殊死自救———戊戌维新运动 活动一4. 请阅读下面四则史料,指出四则史料关于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原因的解释有何不同,并说 明这些解释产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