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56248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1-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16448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2,荷塘月色,课件,24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为了勉励自己在学校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1925年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题目解说: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景对象———荷塘”和“月色”。“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清华大学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既指“荷塘”之上的实实在在的月色,又指作者心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荷塘”与“月色”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写作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1、根据课文题目,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下的荷塘。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荷塘”,再写“月色”。 文本研读 2、通读全文,思考: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 家 荷塘边 荷塘四周 小径 煤屑路 回家门 出家门 3、在各部分中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八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十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的行踪+情感变化= 家 荷塘边 荷塘四周 小径 煤屑路 回家门 出家门 不宁静 寻宁静 出宁静 淡淡喜悦 得宁静 淡淡忧伤 明线+暗线 开头第一句,是作者写作的缘由,可谓“片言居要”,确实可做本文的文眼。 作者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沉浸美景之中,寻得了暂时的宁静;但当作者回到现实之后,还是“心里颇不宁静”。因此,这句话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4、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5、提问:作者的心里为何“颇不宁静?”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活动一:第4段,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景有何特点?营造出怎样的画面? 品荷塘月色 景 物 特 点 修 辞 荷叶 弥望、田田、层层、 亭亭、舞女的裙 叠词,突出荷叶多、密 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荷叶高而舒展、旋转的风姿,具有动态美。 荷花 袅娜、羞涩 明珠、星星、美人 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博喻,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荷花的各种姿态。突出荷花的神韵美。 景 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