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课程 标准 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设计 思路 本课以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志向:“为人类幸福而工作”为线索,贯穿始终,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又让学生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跨国度、跨时代的影响。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中国奇迹。因此,我们要树立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树立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竭力将趣味性、通俗性、知识性、教育性融为一体。 教材 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第11课。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革命实践探索,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根据统编版教科书单元前言分析,单元的学习主题可凝练为“剧变与思变”其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课时对应单元主题———思变。本课设计为三个主题:时代背景、使命担当、觉醒年代。 学情 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对马克思恩格斯个人、《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国际工人运动有初步了解。但由于初中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有限,所以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世界意义缺乏深入的认识,这是本课教学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 教 学 目 标 唯物史观 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在地图上展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 史料实证 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通过政治学科理解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形成科学的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尤其对中国的意义,树立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共产党宣言》 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史料教学法、对比法、创设情境法 学法:材料分析、问题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资源 多媒体、文字史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课前自主学习 教师给学生布置导学案,并查阅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资料(互联网、图书等),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基本史实。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课堂探究做好知识铺垫。 环节二:导 入 新 课 1.导入:马克思是谁? 学生介绍 2.【师过渡】通过大家的交谈,我们了解了一个真实的、彩色的马克思,那么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继续了解这位全世界赫赫有名的“千年思想家”。(板书: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通过师生交流,感受到一个真实、彩色的马克思。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三: 授课 第一篇 时代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1.【学习检测】 任务1: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立下志向:为人类幸福而工作,那他生活的工业时代人们幸福吗?为什么幸福?(出示幻灯片) 任务2:谁能帮小女孩解答一下她的疑惑?(出示幻灯片) 材料:小女孩问她爹:“家里为啥这么冷?” 她爹说:“咱家没有煤了。” 小女孩又问:“为啥没有煤?” 她爹答道:“我失业了。” 小女孩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又问了一句:“那为什么你失业了?” 她爹回答道:“因为煤太多了。” 任务3:结合图片和教材帮19世纪的工人吐槽一下自己的生活。(出示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