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距今约3300—3000年的成都平原十二桥文化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宫殿及其周围的大型建筑,数以千计的精美祭祀品,玉璋等高级玉器;出现了高耸的城墙,严密的城防设施等强制性公共权力标志物。由此可知,这一时期该区域 A.国家形态初具规模 B.政权与神权有所联系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首领的权威更加显著 2.下表中博物馆名称的来源与古代一项政治制度有关。这项制度是 名称 晋国古都博物馆 齐文化博物馆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所在地 山西省 山东省 北京市 A.内外服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根据下表基本可以证实“燕国”真实存在。这反映了 关于“燕国”真实性的考证 出处 记载 青铜器堇鼎和伯矩鬲的铭文 铭文中都刻有“匽侯”(“匽”同“燕”)二字 青铜器克盉、克罍的铭文 铭文中刻有“命克侯于燕”等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封召公奭于燕” A.多元互证的必要性 B.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C.文献史料的可靠性 D.实物史料的关键性 4.春秋时期,华夏民族强调“华夷之辨”;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孟子提出舜属于西夷,而周文王属于东夷,形成了“五方之民”以华夏为中心的观念。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A.分裂中蕴含着统一趋势 B.民族间的差异基本消失 C.各民族政权间和谐相处 D.儒学正统地位得到强化 5.在春秋战国时代,他代表的思想学说以弘扬人文主义为核心,以社会精英的个人伦理完善为国家政治完善的原点,他对古代典章制度的注重是出于对现实社会和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怀。他对上古文献的整理,代表着古典精神文明成就的总结。该思想家主张 A.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 B.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 C.对百姓实行无为而治 D.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6.有学者指出: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对旧王室念念不忘,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感到不满,平民百姓多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徭役负担。该学者的这一言论反映出秦朝 A.不施仁政改变了王朝的命运 B.统一六国缺乏民意支持 C.政权速亡的原因具有多元性 D.国家治理模式较为落后 7.汉文帝时期,把亲儿子刘武由淮阳王徙为梁王,让其在战略要地的———睢阳(河南商丘)做关中屏障。汉景帝三年,爆发七国之乱,叛军在西进的过程中遭到了梁王的有效抵挡,朝廷得以迅速平叛。材料体现了 A.推恩令效果明显 B.王国叛服无常 C.封国制的双面性 D.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8.下面为西晋至隋的朝代变迁图。由此可知,下列对这一时期时代特征表述正确的有 A.社会变革和华夏认同开始出现 B.文化多元和民族交融 C.政权林立和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军阀割据和政局动荡 9.东晋初,琅邪王氏当权,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后有“庾与马,乱天下”“桓与马,争天下”“谢与马,安天下”,由此可知,东晋时期 A.士庶之科有别 B.藩镇割据分裂 C.士族专权严重 D.皇权政治加强 10.前赵刘渊灭西晋时称:“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前秦苻坚在讨伐东晋时也称:“帝王历数岂有常哉,惟德之所授耳……刘禅可非汉之遗祚,然终为中国之所并。”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国家政策 B.华夷之辩思想壁垒已消弭 C.统治者积极构建政权合法性 D.国家统一的前景日渐明朗 11.“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促成这种“亲和关系”的是 A.三省六部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12.唐朝立足于新形势下户口流移、土地集中、贫富分化、课口隐匿、浮寄泛滥以及工商业大发展的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