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课题名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装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等。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提问: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会溶解在水中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并追问:像红糖、食盐、鸡精等都能溶解于水,它们溶解能力都一样吗?如果把它们不断地加入到同样多的水中,它们还能继续溶解下去吗?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设计意图】 借助一个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探究学习。 二、探索新知 1.教师谈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小苏打、食盐、装有清水的烧杯、搅拌棒等。 教师布置任务:你能用以上材料设计一个考查小苏打和食盐哪个在水中溶解能力更强的实验吗?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尝试设计实验方案。 2.教师示范讲解实验步骤: 步骤一:在两个透明杯子中分别放入50毫升清水。 步骤二:分别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平均分为8份。 教师启发提问:这两步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50毫升清水是相同变量,20克的食盐和小苏打是不同变量。 步骤三:取一小份食盐,加入一个盛水的杯子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在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直到食盐不能完全溶解为止。 步骤四:按同样的方法,将小苏打一份一份地溶解,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步骤五: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在50毫升水中的份数。 3.教师点拨实验注意事项: ①可以利用量勺或电子秤均分; ②加入物质时,要一份一份的加入; ③实验时分工合作,一人搅拌,一人观察; ④溶解的份数指的是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情况。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一份一份的加入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这样处理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分别能够溶解的份数,避免干扰。 4.教师播放视频———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研究。 学生观看视频,回顾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动手操作。 5.教师出示实验记录单,并谈话:请大家按小组分享各自的实验结果吧!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谈谈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由数据可知,相同条件下,食盐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强。因此,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设计意图】 要想回答“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 这个问题,实验是最好的 办法。该环节,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通 过对比实验,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实验,学生能明 白了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质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质量是不同的。此外,该实验的设计,也能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控制实 验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 6.教师谈话: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看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弱。 学生课后分组完成探究活动,找一找、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