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66211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4-12-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46703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4,八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5
  • cover
(课件网) 第23课《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荀子 墨子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重点)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重点) 3.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难点)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作为孟子言行的汇编,集中反映了他作为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的基本思想,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学史上重要的典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读准字音 1.初读,扫清障碍。 寡助(guǎ)  米粟(sù)   域民(yù)  亲戚畔之(pàn) 课文朗读 听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分清句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guō sù yù pàn fú qī 疏通文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得 道多助,失道 寡 助 施行 仁政 少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内城 外城 围 表修饰 …的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