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75245

九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联读 课件(共17张PPT)

日期:2025-05-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7次 大小:12786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联读
  • cover
(课件网) 抓诗眼,析意象,悟感情 ———第六单元课外诗词阅读联读 1.多种形式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节奏 2.圈画“诗眼”,并简要说说理由。 诗词 “诗眼” 情感基础 《咸阳城东楼》 “万里愁” 愁绪空间之大 《无题》 “难” 两“难”,离愁别绪 《行香子》 “豪兴徜徉” 愉悦安闲 《丑奴儿》 “愁 ” 三“愁”,无处诉说 景色宜人, 色彩缤纷 大好春光、 生机勃勃 从近到远 动静结合; 白描 视觉、听觉 对田园春景的赞美、喜爱之情。 3.赏读《行香子》,理解作者情感 4.自由朗读《无题》《咸阳城东楼》《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圈画诗词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点。 凋零衰败 (象征) 比喻双关 至死不渝 相思之苦 寄托心愿 (难以实现,惆怅伤感) 烟迷雾锁 萧条苍凉 (比喻) 虚实结合 时移世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不识,强说愁 识尽愁,欲说还休 5.理解诗词的情感。 凋零衰败 (象征) 比喻双关 至死不渝 相思之苦 寄托心愿 (难以实现,惆怅伤感) 全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书写离别之痛,相思之苦。   许浑在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七律七律《咸阳城东楼》。 写作背景 烟迷雾锁 萧条苍凉 (比喻) 虚实结合 时移世迁 诗人用云、日、雨、风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清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石壁上题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 词作背景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阕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词的下阕,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主旨归纳: 此词上阙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阕写出满腹愁苦去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