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音乐课湘艺版(2012)二年级上册《(听赏)老虎磨牙》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听赏)老虎磨牙》 课时 1 课时 40 分钟 教材分析 《老虎磨牙》是我国民间打击乐的经典之作。乐曲巧妙运用大堂鼓、大锣、大镲、圪塔钹、组木鱼、双云锣和拍板等多种乐器,通过独特的演奏技巧和组合方式,生动地塑造出老虎的各种形象。乐曲以锣的喧嚣声营造出壮阔的背景,仿佛山林中风声呼啸、松涛阵阵。锣鼓声与刮奏声的连续不断,精准地表现了老虎抖动皮毛、磨牙、欢跃等细节动作。全曲结构紧凑,演奏方法新奇,采用多织体配器手法,将老虎从睡觉、下山、发怒到磨牙的四个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给学生带来极具震撼力的听觉体验,能有效培养学生对民族打击乐的兴趣,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想象力。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听故事,且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和想象力。经过前期的音乐学习,他们对音乐的节奏和声音有了初步感知,但对于复杂的音乐结构和抽象的音乐表现手法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在欣赏音乐时,他们容易被生动有趣的情节吸引,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引导、动作模仿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逐步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专注聆听《老虎磨牙》,感受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音色、节奏和力度变化,体会其营造的生动音乐场景,感知民间打击乐的独特魅力,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艺术表现 学生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通过模仿老虎的动作、表情等方式,生动表现乐曲中老虎的不同形态,增强对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培养节奏感和身体协调性。 创意实践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大胆发挥想象力,尝试用身边的物品模拟乐器声音为乐曲创编简单的伴奏,或根据乐曲情节创编小故事,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 学生了解民间打击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感受乐曲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理解音乐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联系,激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理解其在表现老虎形象和场景中的作用,通过聆听和体验,准确把握乐曲的节奏变化和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多样化的方式表现乐曲所描绘的场景,如用肢体语言细腻地模仿老虎的各种动作神态,用自制乐器或声音模仿为乐曲增添创意,深入理解乐曲的文化内涵,提升音乐素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乐曲音频、视频、相关图片等)、大堂鼓、大锣、大镲、圪塔钹、组木鱼、双云锣、拍板等打击乐器(或模型)、自制打击乐器材料(如纸盒、筷子、豆子等)、老虎头饰若干。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老虎的视频,视频中展现老虎的各种形态,如行走、奔跑、咆哮等,引导学生观察老虎的动作、神态,提问:“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你们觉得老虎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分享自己的感受,营造出与老虎相关的氛围。 教师充满神秘地说:“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片神秘的森林,去听听老虎在森林里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听赏的乐曲《老虎磨牙》。 环节二:讲授新课(25 分钟) 感知 教师播放《老虎磨牙》的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同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乐曲的整体情绪、速度和节奏,想象乐曲所描绘的画面,如老虎在山林中的活动场景等,提问:“同学们,听了这首乐曲,你们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想象。 再次播放乐曲,引导学生关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声音,教师适时介绍乐曲中主要乐器(如大堂鼓、大锣等)的音色特点,如大堂鼓的声音低沉、有力,大锣的声音响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