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77221

2024—2025学年湘艺版(2012)音乐二年级上册8.1 (演唱)锣鼓歌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22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2次 大小:204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二年级,锣鼓,演唱,上册,2024,音乐
  • cover
(演唱)锣鼓歌教学设计 课时 1 课时 40 分钟 教材分析 《锣鼓歌》是一首流行于河南沁阳一带的儿童学习锣鼓时演唱的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歌曲曲调为宫调式,音域在五度以内,适合儿童演唱。歌词中的 “咚” 代表鼓,“锵” 代表大锣,生动形象。全曲共八个乐句,旋律由 “do、re、mi、sol” 四音构成,通过反复等手法,将演奏锣鼓的方法融入其中,并用声势模仿象声词配合,展现了儿童学锣鼓时热闹欢快的场景,使学生能在演唱中感受民族童谣的风格特点,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对音乐充满好奇和热爱,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经过一年多的音乐学习,他们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如简单的节奏型、音符等,但在音准、节奏把握和二声部演唱上仍有待提高。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锣鼓歌》这种具有民族特色且生动有趣的歌曲,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不过,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节奏不稳定、声音控制不好等问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纠正,逐步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学生通过聆听和演唱《锣鼓歌》,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节奏和活泼的旋律,体会其中蕴含的喜庆氛围,感知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用甜美、圆润、富有弹性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把握好节奏,通过歌声和声势动作生动表现歌曲的热闹场景,展现良好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力。 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歌曲的演唱形式创新,尝试用不同的乐器或身边物品为歌曲创编节奏伴奏,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 学生了解河南地区的音乐文化特色,理解锣鼓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锣鼓歌》,准确把握节奏,尤其是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理解歌词内容,感受歌曲所描绘的热闹场景,能生动表现。 教学难点 通过声势模仿和律动参与,准确表现出锣鼓的节奏特点,增强歌曲演唱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文化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锣鼓等打击乐器(或自制打击乐器替代品)、节奏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一段热闹的锣鼓表演视频,画面中人们欢快地敲锣打鼓,充满喜庆氛围,提问:“同学们,在视频里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场景?” 引导学生积极回答,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简单介绍锣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用途,如节日庆典、婚礼等场合,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歌曲《锣鼓歌》,让学生对歌曲有初步期待。 讲授新课(25 分钟) 感知(5 分钟) 教师播放《锣鼓歌》音频,学生安静聆听,同时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轻轻晃动身体,感受歌曲的整体节奏和情绪,提问:“歌曲的速度是快还是慢?给你们带来怎样的感觉?” 鼓励学生分享感受。 再次播放歌曲,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歌词,提问:“歌词里都有哪些象声词?它们分别代表什么乐器?” 帮助学生理解歌词与锣鼓声音的对应关系。 探究(10 分钟) 教师展示节奏卡片,上面写有 “x x x x | x x x x | 咚咚咚锵 | 咚咚咚锵” 等节奏型,引导学生模仿拍打,感受锣鼓节奏的韵律,同时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样的节奏,锣鼓还可能有其他节奏吗?”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编简单节奏。 分小组讨论歌曲中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特点,如 “咚 锵”,教师通过示范对比,让学生体会其与普通八分音符节奏的不同,提问:“附点八分音符的加入让歌曲节奏有了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奏。 示范(10 分钟) 教师范唱歌曲,同时用简单的手势和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节奏和情感,让学生直观感受演唱技巧和歌曲风格,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情和声音变化,提问:“老师在演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