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导入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1.知道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归纳比较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认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原理。(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学习先秦诸子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理想,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家国情怀) 目标导航 目 录 01 春秋篇———老子和《道德经》 02 春秋篇———孔子和儒家学说 03 战国篇———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也称诸子百家。 “争鸣”指各家学派著书立说、激烈辩论。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蓬勃发展,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并相互影响。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 争论焦点:如何治理社会。即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如何建立这样的社会秩序。 1.经济大发展:铁器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大变革: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各国竞相变法;封建制度确立 3.文化大繁荣: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 结合前面所学,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政冶和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百家争鸣”出现原因 壹 春秋篇 —老子和《道德经》 1.老子简介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一张老子的名片 姓名: 时期: 籍贯: 地位: 著作: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后期 楚国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家经典 一、老子和《道德经》 2.老子的主张 材料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二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材料三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①“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其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思想主张: ②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朴素辩证法思想 ③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政治主张: 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一、老子和《道德经》 贰 春秋篇 —孔子和儒家学说 简介: 地位: 思想核心: 政治主张: 教育主张: 著作: 《论语》 “仁” “为政以德” 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一张孔子的名片 1.孔子 二、孔子和儒家思想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思想核心: 仁 礼 内在核心 外在表现 2.政治思想 “仁” 二、孔子和儒家思想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3.教育思想 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况 贵族:孟懿子、司马耕 贫穷:颜回、闵子骞、子路 富裕:子贡、冉有 ———根据《论语》《史记》等整理 《孔子杏坛讲学图》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教育主张: 兴办私学,有教无类 二、孔子和儒家思想 教育主张: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子路,不能太冲动。 冉有,不能太犹豫。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3.教育思想 二、孔子和儒家思想 4.文化成就 《论语》 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