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物理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1886084
1.3_速度的测量(课件)(共24张PPT)2024-2025学年鲁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日期:2025-10-19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10074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张
2024-2025
,
物理
,
八年级
,
科版
,
学年
,
24张
(
课件网
) 速度的测量 通过分组实验,学会刻度尺和秒表(停表)的正确 使用方法;掌握测量速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能设计简单的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通过实验,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了解进行实 验与收集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培养科学探究精 神、团队合作意识。 学习目标 速度的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大表示物体 运动快,速度小表示物体运动慢。 什么叫速度?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之比。 3.计算速度的公式是? 4.如何正确读数和记录被测物体的长度? 准确数字后面加上一位估读数字;最后 标注单位。 温习故知 v= s t 导入新课 你知道,区间测速是怎样测出汽车行驶的平均速 度的吗? 讲授新知 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实验目的: 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方案: 测量小车滑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1 。 测量小车滑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v2 。 v= s t 讲授新知 小车 秒表 限位器 长木板 4.实验器材: 木块 讲授新知 s1 t1 实验步骤: 安装好实验装置; 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全程的路程 s1 ,并记录在表格中; 自由释放小车的同时,用秒表测出小车通过全程的时间 t1,并记录; t (4)根据测得的 s1 和 t1 ,利用公式 v= s 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v1 。 t (7)根据公式v= s 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2 。 讲授新知 s2 t2 实验步骤: 将限位器移至斜面的44.0 cm刻度线处,测出小车滑过斜面上半段的路程为 s2 ;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t2 ; 6.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开始自由释放; 测量过程中保证斜面的坡度不变; 要保证每次测量都从同一个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车; 斜面坡度需适中的目的:便于测量时间。 (若斜面的坡度过缓,则不利于小车下滑;若斜面坡度过陡,则小 车下滑的速度很快,运动时间变短,时间的测量值误差较大) 讲授新知 让我们一起动手实验吧! 讲授新知 记录数据 讲授新知 路程/c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cm s-1) 全程 s1 =66.0 t1=2.91 v1 =22.7 上半程 s2 =33.0 t2=2.09 v2 =15.8 得出结论 在不同的路程(或时间)段,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小车沿斜面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速度在逐渐增大。 讲授新知 时的速度为7.5 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6 m/s C.6.75 m/s B.6.25 m/s D.7.5 m/s 因此,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指明物体在 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巩固练习 某同学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 s的成绩 获得冠军,测得他在50 m处的速度是6 m/s,到终点 B 交流评估 1.不同实验组的同学得出的数据相同吗?为什么? 答:不相同。因为各组斜面的倾斜程度、粗糙程度、 选取路程的长短等不同。 减小误差的方法: 斜面倾角要适宜 计时与小车运动需同步 路程、时间读数要规范 选取的器材需合格 2.同组不同次的实验数据误差 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受测量工具精确度所限 实验者每次反应速度不同 斜面各处的粗糙程度不同 小车下滑时可能没走直线 交流评估 3 .小明同学想测出小车在下半程的速度v3, 他提出可将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开始自由 释放,测量出下半程的路程和通过的时间, t 根据 v= s 求出v3。 你认为小明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呢? 不对。 小车从顶端自由滑下时,经过斜面中点 时的速度v不为零。但是,小明的设计中,小 车在斜面中点时的速度为零。所以,小明如 此得出的速度,不是小车在下半程的速度。 3 3 t 3 2.根据算出的s 和 t ,利用公式v= s 求出后半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 。 交流评估 s3 t3 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热量比热容 举一反三(原卷版+ 解析版)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5-10-18)
密度 举一反三(原卷版+ 解析版)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5-10-18)
内能 举一反三 (原卷版+ 解析版)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5-10-18)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举一反三(原卷版+ 解析版)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5-10-18)
密度的应用 举一反三(原卷版+ 解析版)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5-10-18)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