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97161

第26课《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春望》课件

日期:2025-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390814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古 诗 了 解 中国 古代 诗歌 诗 词 古体诗(古风) 近体诗(格律诗) 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 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绝句(4)、律诗(8) 五言、七言 出现于唐,兴盛于宋 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其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写农耕劳动,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 一起 一落 二起 二落 三落 三起 四落 四起 28岁任江州祭酒。 因厌恶官场污浊而辞职归家,后被召为江州主簿,不就。 33岁任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 因桓玄阴谋篡权,陶再度失望。401年,借母亲去世,丁忧归家,闲居三年,田园避世。 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 因时局动荡,再度辞官。 40岁为彭泽县令。 未满三个月即弃职归隐。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在彭泽县当县令时,郡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郡守面前汇报时,工作的好坏全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他听后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的官俸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写作背景 东晋末年,“篡”“乱”交替,时局动荡不安,官场污浊,世风大坏。处在这个时期的陶渊明既不能实现理想,也不愿受制于人,与官场同流合污。相形之下,大自然与田园成为他心中的一方净土。 归隐后的陶渊明好酒,醉酒后常常借诗书写心中感慨。 自主学习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建造房屋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您如何能够这样呢?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觉得偏僻了。 译文 诗词翻译 建造房屋 表转折,但是,却 指上层士人之间的交往,车马是古代贵族的象征 如此,这样 偏远,偏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巢。 译文 东边的篱笆 闲适淡泊的样子 指陶渊明居所南面的庐山 傍晚 相伴 山间的云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译文 指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就是隐居生活 分辨 深层理解 详细解读 1.“而无车马喧”说明了什么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诗人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详细解读 2.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强调了个人生活情趣的重要性,表现诗人对超凡脱俗的境界的追求。 心 地 主观精神 客观环境 主观精神的“心远”,不受“人境”这一喧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