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 入 “登”,升也,走上高处; “临”,视也,自上视下。 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亭、台、楼、阁等)而情思涌动,赋诗兴叹,抒发自己胸怀的诗词。 甲骨文登 甲骨文临 登高诗 一、羁旅漂泊,思乡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感时伤怀,忧国忧民。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咏史怀古,借古讽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四、诗情哲理,旷达隐逸。 杜 甫 壹·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 、杜少陵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 ”。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 这条主线。其诗歌风格基本上是“ ”,“ ”和“ ”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诗史 诗圣 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三吏 三别 (一)读书漫游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知人论世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一)读书和仕游时期(35岁之前)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玩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长安十年时期(35-44岁)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什么是沉郁顿挫? 沉郁:指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 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音节的徐急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 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三)战乱流离时期(45-48岁)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享年58岁。这时期的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大量名作。 (四)漂泊西南时期(48-58岁) 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五十五岁 重阳节 01 02 流寓夔州 03 安史之乱后第4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好友李白、高适等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