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分析和梳理文本层层推进的论证推理过程。 3.联系历史背景,准确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揣摩语言感彩。4.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情感。能感受作者在对待中外文化上的拿来主义态度;能体会拿来主义的意义和非拿来主义的危害。 教学重点: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教学难点: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导入: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时,在欢迎宴会上,有一位外国记者问他“冯先生,贵国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骥才反问道“人吃了猪肉就会变成猪,吃了牛肉就会变成牛吗?冯骥才先生幽默机智的回答赢得了满堂喝彩,确实,我们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的确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我们在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时,只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会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那这个正确的原则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寻找答案。 一、初步感知 1.“拿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在它后面加上一个“主义”呢 师生交流讨论后。 明确:“拿来”是一个动作行为。“拿来”加上“主义”,是因为它很重要。这里的“拿来”跟我们平时所说的“拿来”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的独创,有它特定的含义。 2.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种原则或主张呢 我们先简单地来看一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3.作者运用什么文体来论证“拿来主义”?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因素。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接下来我们一起深入文本,看看作者如何论述拿来主义 深入研读 1.何为拿来?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论点即第7段里的话:“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简单说就是“拿来主义”。 ②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提到了几个“主义”?他们的表现、实质和危害是什么? 做法 表现 实质 危害 闭关主义 自己不去, 别人不来 排外 给枪炮打破大门———鸦片战争 又碰了一串钉子———丧权辱国条约 送去主义 古董、画展、梅兰芳、徐悲鸿 (学术文艺) 媚外 子孙“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 子孙无可用的资源,仰食于他人 被“抛给”“嗟来之食”,成为奴仆 送来主义 鸦片、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小东西 倾销 被侵略、被腐蚀 ③作者对这几种主义都持什么态度? 明确:否定(破)作者认为应该从错误的做法中必须采用“拿来主义”,(立)那,如何“拿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 2.怎么拿来? 第8段“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文化遗产 对比现实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完成下列表格。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比喻论证) 喻体 态度 本质 孱头 怕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逃避 (逃避主义) 昏蛋 勃然大怒,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