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08206

5.1《阿Q正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4-12-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117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阿Q正传,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
  • cover
《阿Q正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2.探讨阿Q这一形象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内涵。 难点:探讨阿Q这一形象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方法】 情境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阿Q正传》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自1921年发表以后,便轰动了中外文坛。阿Q这一形象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走近阿Q! 我班将于下周举行“时代镜像下的人物”现当代文学读书研讨会。请根据本课所学,书写《阿Q正传》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围绕“内容提要”“阅读感受”“作品评论”三方面进行) 二、课前预习检测 1.整理阿Q的档案资料 2.通过填写人物信息卡,你认为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无名无姓,无家无根 地位低下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 无依无靠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 生活贫困 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籍贯,足见其地位低下,无依无靠,处境悲惨。 三、学习任务 任务一:识其人———分析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分析人物性格,需要观其行听其言。课文节选了小说的第二、第三章,请同学们围绕课文中阿Q的几次“打与被打”,利用圈点勾画法,寻找关键句,进而归纳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鲁迅《灯下漫笔》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 “精神胜利法”的内涵:“精神胜利法”是精神上获得胜利的方法,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从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的心理调节方法。 “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愚昧和怯弱。 任务二:探其源———性格产生的根源 写作背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这篇小说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①统治阶级的精神奴役———统治阶级留下的创伤,被凌辱与毒害的烙印。 当时的中国农民从一次次造反的失败中,错误地得出了造反没有出路的结论,而不造反又无法忍受现实和痛苦生活,只好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或求佛拜神,或寄希望于来世。 ②自身阶级的弱点———不能正视缺点,寻求精神安慰。(小农社会的落后、保守) 当时的中国农民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而且当时的中国农民虽然其社会地位低贱,但在家庭中却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而且越是在外面受辱受压,就越是在家庭中称王称霸。 ③生存的困境:无田地,无房屋,无女人等。现实的不如意,只能通过精神的自我欺骗获得满足。 阿Q是旧中国广大愚昧的不觉悟的农民的代表。作者借此揭露了旧中国国民愚昧懦弱的劣根性,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任务三:思之深———阿Q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阿Q正传》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一把解剖刀,通过“解剖自己”而剖析中国人的精神危机和国民性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